戴 衛

編者按:
今年3月13日,國務院做出“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批復后,中關村管委會主任戴衛同志以《依靠創新實現科學發展 努力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為題,全面介紹了中關村20年來創新發展的情況。特別是根據國務院的批復精神,提出了“中關村下一步發展向那里去”的重大問題,為此提出的“政策”、“特征”和“舉措”,很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特此刊發,以饗讀者。
中關村20年令世界矚目的變化引發思考:“引領創新”是神圣使命,“敢為天下先”呈鮮明特色,“產學研”聯袂共舞乃重要基礎,高端產業聚集輻射為突出標志,弘揚創業創新文化蘊藏深厚內涵。
今日中關村,變化之大,速度之快,令世界矚目。
第一,中關村的重大創新成果大量涌現,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創新中心。
中關村的技術創新,從計算機漢化起步,領域不斷擴大,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資源與環境等技術領域取得了眾多重大創新成果。
自1988年以來,中關村企業所獲得的科技進步一等獎累計已經達到11項,主導制定國際標準20項,國家標準達150余項。2008年,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申請量達到了16000件。中關村每年技術交易額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60%以上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在中關村完成技術研發后,在外省市建立了產業化生產基地和銷售分中心,直接帶動各地經濟發展。
第二,中關村的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目前,中關村已經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資源與環境等為主的龐大產業群,建立了中關村軟件園、生命科學園、電子城、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等十多個特色專業園和產業基地。臺式計算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筆記本計算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5%以上,軟件、集成電路設計分別占全國的1/4和1/3,自主知識產權操作系統、信息安全、重點行業應用軟件等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第一。
隨著中關村的發展,一大批富有創新活力、具有全球視野和較強國際競爭的企業迅速成長。計算機產業領域的聯想、方正、曙光,軟件產業領域的神州數碼、用友、中軟、文思創新、軟通動力、博彥科技,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領域的中星微、龍芯、北大眾志,網絡與通信產業領域的普天、大唐、信威、新浪、搜狐、百度,已成為相關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第三,中關村一大批企業“走出去”,成為我國高科技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
20年來,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出口從1000萬美元增長到197億美元,占北京市的40.3%,占全國高新區的11.4%。TD-SCDMA、SCDMA等技術和產品已走向世界,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商業化應用。
中關村國際融資渠道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吸引境外創業投資量約占全國的一半,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數占全國的一半。中關村的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中關村Z-Park的國際品牌已經逐步確立。例如,2002年,美國《新聞周刊》評選出了全球新興的8個文化圣地,中關村名列其中,被稱為是“一個高新技術的孵化器”。2008年初,中關村在清潔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的進展引起了聯合國大會主席的關注,專門邀請我們在聯合國大會的專題會議上做演講。目前,中關村已經與美國硅谷、法國索菲亞、日本京都府、韓國大德等國際科技園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近年來,國外政府界、企業界、金融界、科技界人士紛紛到中關村訪問和考察。初步統計,僅中關村管委會,平均每個工作日就要接待一個外國來訪團組。
第四,中關村吸引聚集了大批海內外優秀人才,成為創新人才成長的搖籃。
20年來,中關村吸引和培養了大批優秀研究開發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專業管理人才,成為我國創業最活躍、高素質人才最集中的區域。中關村三代創業者和企業家群體,既有以柳傳志為代表的80年代初科研人員“下海”創業先行者,也有以王文京、馮軍為代表的90年代以后第二代創業企業家,還有以鄧中翰為代表的新世紀成長起來的第三代“海歸”創業者,這些創業者是我們這個時代創新創業的杰出代表。
目前,在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就業的各類人才近百萬人,從業的留學人員累計約1萬多人,由留學人員創辦的企業累計超過4500家。中關村平均每2個人中就有1人擁有本科學歷,每10個人中有1人擁有碩士以上學歷,每100個人中就有一個留學歸國人員。

第五,勇于并堅持改革探索,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先試區。
在20年的發展過程中,中關村一直是改革的先行者。上世紀80年代初,中關村按照“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原則,建立了科研人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的新機制。90年代,中關村全面推進制度創新,不斷深化企業制度和產權制度的改革,為我國高技術企業改革發展創造了多個“第一”,諸如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高新技術企業、第一家實行股權激勵制度的國有高新技術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機構、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中國自然人與外商合資的企業等。
特別是國務院批準在中關村開展“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的改革試點后,到2008年底,中關村企業在代辦系統掛牌預計達到50家左右,有的企業已實現了定向增資。中關村圍繞自主創新開展的這些綜合改革,極大地提高了創新資源配置的效率,激發了中關村創新創業的活力,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總結20年的經驗,意在著眼未來:今后我們怎么去看中關村,怎么跟著中關村一起繼續往前走,怎么去認識中關村,我們的認識是:
一是必須始終發揮中關村引領創新的龍頭帶動作用,這是中關村人最神圣的使命。中關村的創新是全方位的,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文化創新等諸多方面。其中,技術創新是核心,其他四方面的創新是實現技術創新的支撐和條件。中關村是北京的,更是中國的。中關村的使命不僅在于自身的持續發展,更要率先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發展,為首都和全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做出示范和貢獻。
二是必須始終發揮中關村推動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作用,這是中關村最鮮明的特色。中關村不僅是我國技術創新的發源地,也是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改革的直接產物,更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中關村的先行先試,其目的就是不斷探索我國激發自主創新活力、實現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的路徑和方式。這項探索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須在中關村繼續深入開展科技、教育、投融資、國有資產、財稅、知識產權、信用、行政管理、國際化等改革開放措施,使中關村不斷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新鮮經驗。
三是必須始終發揮中關村整合產學研資源的平臺作用,這是中關村最重要的基礎。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中關村的三支創新大軍。企業既是市場主體,又是技術創新主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知識創新主體,并為技術創新提供基礎和支撐。中關村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無一不是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實現的。中關村的創新和發展還需要投資機構、專業中介機構、協會組織的廣泛參與,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中關村,只有不斷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類創新主體的整體優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創新網絡,才能形成共同促進自主創新的良好局面。
四是必須始終發揮中關村高端產業的聚集輻射作用,這是中關村最突出的標志。轉化科技成果、推動產業化是創建高科技園區的根本目的。中關村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堅持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將創意、創新、創業和創投有機結合,培育產業技術聯盟和產業集群,發展以研發型、總部型、服務型為特征的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產業。因此,中關村不僅保持了自身的又好又快發展,更通過技術輻射、產業轉移、對外投資和人才流動,推動中國民營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
五是必須始終弘揚中關村“敢為天下先”的創業文化,這是中關村最深厚的內涵。中關村繼承了我國“五四”運動的“科學、民主”的理念,又堅持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與時俱進,將科技創新的理想、企業發展的目標與回報社會的責任緊密結合,形成了“勇于創新、不懼風險、志在領先”的精神,“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最早提出了“自主創新、民族品牌、產業報國”和“率先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宣言,確立了“法無明文禁止不為過”的市場經濟法治原則。勇于變革、永不僵化、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成為中關村凝聚力、創造力和生產力的重要源泉,構成了中關村文化軟實力,從而推動中關村從“電子一條街”的孕育發軔,到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探索嘗試,再到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全面發展。
國務院批復為中關村后20年發展指明方向:戰略定位在“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戰略目標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的科技創新中心”。主要特征為“創新驅動”,“高端聚集”和“國際化發展”。
與國內的一些開發區和高新區相比,中關村具有一些突出的特色。一是,在企業方面,中關村的企業以研發型為主。二是,在產業方面,中關村的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創業型、成長型的特點。三是,在改革方面,中關村的改革具有市場化、合作型的特點。
同時,在與國際知名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比較的時候,我們也能明顯地看到中關村仍然存在的不足。特別是與硅谷、新竹、班加羅爾等世界知名科技園區相比,中關村在核心競爭力、經濟帶動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還面臨著比較大的挑戰。
與硅谷相比,中關村有共同點,但也有差別,更有差距。與硅谷相同的是,都是以創新為核心,都是以產學研結合為基礎,都是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硅谷也不是一個封閉的行政區域,而是由29個城市組成的。差別在于:一是發展背景不同,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需要不斷完善;二是硅谷的區域范圍更廣,大約是4000平方公里。這是表面差別,更實質的差距是,硅谷不斷產生一大批影響全球的高技術和企業,引領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潮流。而中關村雖然在中國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世界高新技術領域中總體上仍處于跟蹤追趕的位置。硅谷只有240萬人口,創造了全美6%的GDP,我國現有54個高新區,加起來創造了中國7.1%的GDP。中關村的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為3.7%,而硅谷超過了12%。因此,與國際科技園區比較,中關村的明顯不足是“大而不強”。
中關村下一步發展向那里去?
國務院批復的重大意義
今年3月13日,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劉淇書記在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深刻認識國務院批復的重大意義。
批復是適應形勢要求,以自主創新來提升經濟結構,提高克服金融危機影響的能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批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濟危機時期,往往孕育著新的技術突破。我們要緊緊圍繞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中關村的科技智力優勢,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依靠自主創新,戰勝國際金融危機,轉“危”為“機”。
這個批復是國務院經過慎重研究決定的,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和任務,把中關村建成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對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完成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對于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具有重大意義。
國務院批復的重點內容
這次國務院批復是中關村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個重要的文件,我理解,批復在三個方面的重點內容,對中關村下一步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一是,批復明確了中關村新的戰略定位是,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二是,批復提出了中關村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三是,批復明確了支持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8條政策措施。包括,開展股權激勵試點、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經費中按規定開支、間接費用等方面的試點,支持新型產業組織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研究進一步促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的稅收政策,組織編制發展規劃,支持北京市開展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的試點和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機構。
中關村要做出示范的內容
按照國務院批復的精神,我理解,中關村要力爭在以下六個方面做出示范。一是要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創造出數量更多、水平更高的自主知識產權;二是要發揮科教資源優勢,進一步整合資源,推進“產學研”的結合;三是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做貢獻;四是要在投融資、信用、擔保、產權交易、中介服務、政府采購、政府職能轉變等機制體制創新方面走在前列,為高新技術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五是要大力吸引和培養高端人才,成為首都高端人才就業創業的聚集區;六是要進一步推動國際化發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中關村品牌走向世界。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特征
國務院批復明確中關村未來發展的目標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從中關村的發展來看,應當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
一是創新驅動。把中關村發展與世界新技術發展前沿、國家重大技術戰略實施緊密結合,著力研發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把中關村發展與國家重大制度創新的試點工作緊密結合,在探索不斷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創業金融體系建設以及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重大制度試點方面取得突破。
二是高端聚集。吸引和聚集國內外創意、創新、創業的高端人才,發展以研發型、總部型、服務型為特征的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產業。形成一批技術集成度高、功能齊全、配套能力強、產業帶動力強的高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提升首都競爭力,支撐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
三是輻射帶動。以中關村為核心,以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為突破口,形成立足北京、輻射全國的創新發展帶動體系。依托中關村科教資源密集、創新創業能力強的優勢,推動科技奧運理念和成果的推廣,促進科技成果在全國各地的產業化,帶動經濟結構調整;依托中關村產業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的優勢,實現更大范圍的產業分工布局,帶動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依托中關村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發揮示范作用。
四是國際化發展。積極參與和融入全球創新資源分配和高端產業分工,大力引進人才、技術、創業投資、跨國公司研發總部等高端創新資源,培育扎根本土、具有影響國際分工能力的世界級高技術跨國公司。
更形象地來說,就是要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就是努力使中關村成為全球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的聚集區,世界前沿技術研發和先進標準創制的引領區,國際性領軍企業的發展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技術產業的輻射區,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的試驗區。
(作者系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