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思

1988年國務院批準在中關村建立了第一個國家高新區,經過20年的創新發展,中關村已經成為全國最大,最具實力和競爭力的科技園區。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繼此,北京市4月1日正式批復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自此翻開了海淀園自主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在北京市的《批復》中提到:希望海淀區和中關村海淀園要按照國務院批復精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核心區創新資源優勢,重點開展股權激勵、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經費使用、政府采購和聚集創新要素等方面先行先試,帶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整體發展。
為全面推進核心區的建設,4月8日,北京市海淀區政府舉行了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以下簡稱“核心區”)動員大會。大會旨在提出核心區將重點做好兩個“示范”,推進兩個“試點”,即: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建設的示范、創新要素聚集的示范、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大會并對核心區的下一步工作做出部署,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趙鳳桐,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茍仲文,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譚維克,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區長林撫生等領導均出席會議并做講話,表達了全力推進自主創新核心區建設的強烈信念。
魅力海淀爭做主導者
中關村科技園區20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區十園”的發展格局,海淀園作為其中的主體功能區,始終奉行創新理念,一直發揮著創新引領和帶動作用。海淀成為高新技術的聚集區,在于它雄厚的科技實力、密集的大學校園、寬松的創業氛圍,也因此成為我國高新技術革命的搖籃和心臟。相比較美國硅谷以斯坦福、伯克利理工幾所大學為科技、教育輻射源,海淀園集中了北大、清華等為代表的70多所高等院校和以中科院為代表的200多家研究院所,無疑科技教育底蘊更深厚。難怪有人開玩笑說,在中關村看見一個提布袋子不起眼的老頭,沒準不是教授就是院士。
據了解,海淀園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中關村西區為核心的創新資源聚集區、以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為核心的產業聚集區、沿北清路兩側的產業基地和研發中心聚集區,聚集了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海內外優秀人才,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結構最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2008年,海淀園高新技術產業總收入4900億左右,占中關村科技園區總收入近50%。每年技術交易額海淀區占全國的20%,其中60%以上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海淀園人才高新技術企業就業的各類人才約60萬人,高端領軍型創新人才主要集中在海淀園。
伴隨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一同創新成長,海淀園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試先行取得了寶貴經驗。海淀園有條件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先行者、主導者。海淀園也將通過建設核心區,形成海淀區“科技成果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高地”的品牌形象,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發展。這既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的現實選擇,也是完成國家推動自主創新任務的歷史重托。
創新示范四方面表率
海淀園核心區的確定意味著海淀區對于創新產業新征程的開始,對于建設核心區將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新要求,著眼未來的創新和發展,進一步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試點”工作。核心區建設將在四方面打開創新示范的新局面。
完善創新體系,發揮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建設示范作用。在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和實驗室,在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繼續推動產學研合作。積極發揮大學科技園、特色產業基地在創業孵化、成果轉化、產業發展、人才聚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支持產業技術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
整合創新要素,發揮創新要素的聚集示范作用。在中關村西區建設中國技術交易所、全國技術交易中心、國家版權交易中心等專業機構,吸引創業投資機構、律師事務所、專利和商標事務所、海外學人服務機構等中介機構入駐,建立新技術和新產品展示、交易中心,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聚集。
改革科技金融,大力推進科技金融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推動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的政策措施,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創新。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試點,支持設立相關交易機構和運營管理機構。支持商業銀行率先在核心區設立專門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的分支機構,擴大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試點的規模。支持培育壯大股權投資機構。繼續推動信用體系建設。

創新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開展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將有關市級審批權下放到海淀區政府,取得試點經驗后,逐步擴大到其他區縣。《批復》同時要求,要加強建設核心區的組織領導,由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協調各有關部門落實國家和本市有關政策措施,研究解決核心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此外,還要求海淀區會同市政府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既定政策措施。
12項功能實施新戰略
海淀園核心區的建設戰略目標將分為兩個階段實現。重點突破階段:在海淀園中關村西區開展先行先試的改革探索,取得突破性效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提供經驗,發揮先鋒和引領作用。全面推進階段:在整個核心區全面落實中關村西區的建設經驗和模式,扎實推進核心區建設,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
核心區12項主功能的發揮將在建設中起到主力推動作用,力圖達到營造一流環境、聚集一流要素、形成一流機制、實現一流績效的目標。12項主功能的有效運用將是核心區建設達到既定戰略目標的重要因素。這12項主要功能是:技術創新功能、科技成果轉化和輻射功能、創業孵化功能、產業聚集及產業化功能、科技金融服務功能、人力資源開發與服務功能、中介服務功能、政府公共服務及政策創新功能、信息化服務平臺功能、國際化功能、創新創業文化產生與擴散功能、綜合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
配合戰略目標的既定,海淀區近期的主要工作有五方面的內容。一是在中關村西區建立全國技術交易中心,吸引中國技術交易所、國家版權交易中心等機構落戶,建立新技術和新產品展示、體驗、交易中心,增強市場交易性、加強信息披露度、提高成果轉化率。二是啟動首都科技金融綜合改革試點。培育壯大股權投資機構,加快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開展信用體系建設,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支持科技金融創新和探索開展離岸金融試點,打造科技金融的政府和中介服務平臺。三是在中關村西區以首都科技中介大廈和首都創新人才發展大廈為載體,實現高端創新型人才服務、科技中介服務等市場關鍵要素服務功能。四是啟動首都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驗區建設。在中關村西區建設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為企業提供 “一站式”和“一條龍式”全方位的公共服務。五是出臺并落實《中共海淀區委、海淀區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決定》(簡稱《決定》)等政策措施,每年統籌向高新技術企業投入不少于8億元財政資金,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全面促進海淀園企業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核心區最終將努力建設成為“兩區、三中心”,即:首都科技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首都政府公共服務與政策創新試驗區和全國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首都創新人才發展中心、首都科技中介中心。
“1+20”政策助力核心區
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批復,北京市關于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批復,以及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海淀區委、區政府于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簡稱為《決定》)。隨后,為將決定落到實處,海淀區又陸續出臺了20項配套政策,形成“1+20”的政策體系。
“1+20”政策體系從支持創新企業持續發展、加強服務平臺體系建設、促進中介機構服務提升到政府專項資金管理,從重點項目招商引資、重大項目扶持到鼓勵園區企業自主創新、品牌建設、國際化發展直至掛牌上市,都有相應的支持政策。

為適應當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調整的形勢,海淀區出臺了《關于落實<關于促進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辦法》。該辦法明確了海淀區創新企業的認定標準,凡是根據這個標準認定的企業都將享受海淀區高新技術產業相關政策扶持。
為推進企業優化升級,推動企業上市,促進企業國際化發展,海淀區配套出臺了《海淀區促進重大產業發展實施辦法》、《海淀區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實施辦法》等9個促進產業發展的相關辦法。根據這9個《辦法》,海淀區將重點扶持智力密集型高端服務業、技術密集型高端制造業和以經營、決策、研發為特征的高新技術總部經濟;積極引進適合區域資源條件和發展方向的高效益、高產出、低能耗、低排放企業;加大對高新技術產品的政府采購力度;通過完善創業孵化體系及相關政策,推進企業優化升級,推動企業上市,促進企業國際化發展。
另外,為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海淀區還頒布了《海淀區鼓勵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暫行辦法》等3個辦法,加快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科研條件共享平臺建設,實施標準化和專利戰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等措施。同時,海淀區有針對性地發布了《海淀區促進科技中介發展實施辦法》等5個辦法和《海淀園“一對一服務”創新型企業工作方案》,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和提高政府管理服務水平。這些政策,最近已陸續高調出臺發布,受到了企業界和社會各界的肯定。
“1+20”政策體系基本覆蓋了海淀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全方位的支持,為啟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海淀園核心區的建設將秉承自主創新的路線,在中關村的創新海洋里乘風破浪,高揚風帆,為中國實現由“制造”到“創造”的轉變努力。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帶動下,核心區自主創新能量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