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思

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先導和旗幟,積淀著一個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當今世界,隨著與經濟、政治、社會的日益融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近年來,北京市海淀區積極整合區域資源,凝聚區域力量,努力倡導和推進海淀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海淀文化建設不乏亮點
海淀區是著名的文化區。區內有以頤和園、圓明園為代表的“三山五園”,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為代表的70多所高等院校和以中科院為代表的200多個科研院所,以及上世紀80年代起聞名中外的中關村。如何借助這些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真正促進自上而下、全民性的群眾文化,無疑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大話題。近年來,為進一步統籌區域群眾文化工作,促進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開展,加快首善之區的文化建設步伐,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和全區各街道、鄉鎮及駐區單位的配合下,區文化委主動調整工作思路,落實工作總規劃,創新傳統工作模式,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認真做好群眾文化陣地建設、團隊建設、品牌培育等工作,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加大基層文化培訓工作力度,推動群文事業的繁榮發展,開創海淀文化強區建設特色之路。
海淀文化節精心打造的文化盛宴
“海淀文化節”是由中共海淀區委、海淀區人民政府主辦的大型綜合性文化藝術節,以“弘揚海淀精神,建設文化強區”為宗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促進國際國內文化交流。海淀文化節是文化藝術的盛會,海淀人民的節日,展示人文藝術、增進文化交流的舞臺,是感受青春與激情、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天地,是海淀人民向全國、向世界發出的邀請。文化節在每年的5—6月份舉辦,自2004年舉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了五屆,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優秀文藝團體,各類演出和展覽千余場,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成為首都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
奧運文化廣場歡樂祥和共歡騰
2008年,海淀區文化委員會按照上級的要求,通過舉辦奧運文化廣場活動詮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北京奧運會理念,為廣大群眾提供參與奧運文化活動、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搭建多元文化交流的平臺,7月12日至9月17日,在中華世紀壇和北京科技大學兩個奧運文化廣場進行奧運文化活動,共組織文藝演出57場、巨型木偶情景劇45場、各種展示展覽250多場,接待游客、觀眾71.1萬人次,有50多家中外新聞媒體進行了相關報道。同時,積極參與殘奧會火炬接力海淀段文藝演出活動,組織區文化館、西北旺鎮、馬連洼街道等單位的10余支不同特色的表演團隊,共計652人,分別在中華世紀壇奧運文化廣場,頤和園八方亭、新建宮門至牌坊等處進行現場文藝表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北京市奧運文化活動協調工作領導小組的稱贊,并榮獲“北京2008”城市奧運文化活動優秀組織獎。
節慶文化品牌描繪區域文化建設新篇章
為進一步豐富春節期間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和諧社會氛圍建設,本著“政府倡導、社會參與、面向群眾、彰顯特色”的原則,自去年以來,連續舉辦了兩屆海淀新春系列文化活動。在傳統廟會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區域特點,融入民俗、科技、時尚等元素,相繼推出中華世紀壇春節文化廟會、中關村科技廟會、金源新燕莎室內廟會等大型廟會,加上山后四鎮“百花鬧新春”花會踩街活動,在全區南、北、中三處形成聯動,遙相呼應,各成系列,各具特色,是近年來首都節慶文化建設中崛起的新生力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保護深入人心
充分利用海淀文化節、五月的鮮花、文化遺產日、奧運廣場活動等載體,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平臺,并積極組織藝術家庭參加奧運期間為國際友人開展的家庭藝術展示活動。2008年3月,組織召開了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表彰大會,對25個普查工作先進單位、5個普查優秀單位、21個普查工作先進個人、14個藝術家庭和12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了表彰和授牌,進一步激發廣大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熱情和斗志。
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整體提高
推進“五個一”文化藝術工程
按照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求,以“海淀文化節”、“五月的鮮花”和“新作品演唱會”等活動為基礎,提升原創作品的影響,建立一支業余文藝創作隊伍,成立一個知名藝術家創作委員會,舉辦一臺歌頌60周年大型綜合晚會,創作一場具有時代感的新潮話劇,創作一組體現海淀特色的音樂(組歌或器樂等)作品,為原創藝術作品提供展示的平臺,繁榮海淀文藝創作。
抓好業余文藝團隊建設
經過近些年的培育,海淀區現有600多個較具規模的業余演出團(隊)。為了使這些團隊在豐富廣大群眾業余文化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07年,爭取政府資金108萬元,扶持了108支業余演出團隊,每支團隊1萬元;同時,從2009年開始,分三年再扶持200支團隊,每支團隊2萬元,以壯大群眾性業余文藝團隊建設,繁榮基層文化活動。
積極推進農村地區“文藝演出星火工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精神,加強城鄉文化交流,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推動農村和諧村鎮和精神文明建設,充分調動專業和非專業文藝團體的積極性,區文委保證“3+1”工作的落實,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數字電影建設初見成效
為活躍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活,海淀區各鄉鎮在所屬行政村建成了一批高質量的固定數字電影放映廳,有些還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室內文化活動。現建成有農村電影數字電影放映廳59個,配備固定數字電影放映機59套,價值240多萬元;配備街道、鄉鎮流動數字放映機29套、流動放映車27輛,價值260多萬元;在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共為26個行政村的固定數字影廳配備價值約260萬元的放映設備,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觀影條件,并爭取政府資金417.9萬元,對42個符合建設標準的固定數字影廳給予經費補貼。
開展文化惠民工程
采取政府采購、補貼等措施,保障和實現低收入居民、殘疾人、老年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開展“惠民電影月”及免費送電影、送圖書、送演出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工地等“文化關懷”活動。

搞好傳統節日文化活動
為了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開展一系列節慶活動。街道、鄉鎮,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電影管理處,根據不同節日的特點,進行諸如緬懷先烈的廉政文化展、普及歷史知識的名人講座、以團圓為主題的大型家庭文化活動等,營造濃郁的節日氛圍。
實施公共文化培訓工程
文化工作者培訓:根據需求,舉辦文化工作者培訓班,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方法,開闊眼界,增長才干,有針對性地培養文化工作者,為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人才支持。
文藝骨干培訓:以文化館為主體,除采取選派專業文藝工作者或文藝骨干流動服務的方式外,選擇有一定基礎的、群眾自發性形成的文化活動場所,進行掛牌服務,定期舉辦與活動內容相適應的文化藝術講座,進行現場培訓,盡可能地滿足廣大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文化培訓需求;同時注重骨干的挖掘與培養,逐步建立起滿足發展需要的文藝骨干隊伍。
建立文藝培訓師資庫:充分利用現有的大好形勢,加快文藝培訓師資庫建設,通過資格認證、培訓、考試,錄入數據庫,盡快組建一支實力雄厚的藝術培訓教師隊伍,以適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文化藝術培訓高標準、高水平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