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跑步的人生觀對于我們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始終如一地向人生的未來進發。
人們一直把長跑作為人生的比喻,人生實在是太像長跑了。短跑僅僅是人生的一瞬間,一晃就過去了,但像馬拉松這樣的長跑卻大不相同,它需要一刻也不放松,一點也不懈怠地堅持下去。最近在讀村上春樹的隨筆《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書的名字很長,卻有很深的內涵。這部書講的就是長跑之于人生的價值。這部書把長跑和文學寫作聯系起來,發現跑步對于人生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關鍵的意義。這讓我想到了我印象中的長跑。
三十年前,打倒“四人幫”之后,文藝界剛剛活躍,就有一位來自香港的詩人叫何達,他來北京開會,在冬天冒著寒風每天穿著短褲跑在北京的大街上。他當時已經是個老人,但跑步的興致極高,還寫過一首長詩《長跑者之歌》,在當時的電視上朗誦過。當時社會剛剛開放,內地人還是相當拘謹的,跑步的老人雖然很多,但多數都穿得整整齊齊。當時我作為一個高中還沒有畢業的年輕人,對于外部世界充滿了渴望。當時對于何達的風度非常羨慕。后來知道,何達其實是四十年代后期的著名的詩人,當年朱自清先生還介紹過,可是在香港的商業社會中,詩人是沒有地位的,老詩人生活潦倒,但仍然有改造社會的雄心,長跑是他的標志。何達早已默默無聞地逝去,今天也不再有人提起他,讓人感慨。但一個長跑者的形象卻讓我直到今天還有深刻印象,我一直希望有人研究一下他的創作,讓他的生平和創作得到人們的了解。但這個長跑者的堅韌不拔和頑強確實讓我傾慕。
后來看《阿甘正傳》的時候,看到阿甘在人生的困擾解不開的時候就開始了長跑,在長跑中他再度確立了自己。長跑其實不容易的地方就是需要始終堅持下去。雖然跑的慢,卻需要在漫長的過程中堅持,盡管時快時慢,卻要始終不渝。我自己從小就跑得不快,屢屢受到挫折。由于跑得慢,也在青少年時代受過不少嘲笑。但我對于跑步始終情有獨鐘,雖然現在也不跑步,而是僅僅每天快步走,但始終充滿了對于跑步的美好的想象。
我在村上的書里找到了一些啟迪。他對于他和跑步的關系做了最為有趣的描述,他講到為了把創作不斷地進行下去,不得不通過跑步來獲得正常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始終把跑步看成他的人生的支柱。他指明:“我寫小說的許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著道路跑步學到的,自然地、切身地,以及務實地學到的。”“無論如何,從不間斷地堅持跑步,令我滿足。我對自己現在寫的小說也很滿足。我甚至滿懷歡喜地期待下一次出的小說是什么樣子。作為一個不完整的人,一個有局限性的作家,我走過了充滿矛盾、毫不起眼的人生旅途,卻依然懷著這樣的心情,這不也是成就之一么?不無夸張地說,我覺得稱之為‘奇跡也不妨,如果每日的跑步,對取得這樣的成就多少有幫助,我得向跑步表示深深感謝才是。”
村上作為名滿世界的大作家,始終對于自己的創作能力的衰竭充滿了憂慮和不安,因此,跑步變成了獲得信心的方式,也是克服自己的壓力和困擾的一個方面。他發現,跑步可以讓他心情平靜,他點出自己已經由于不停地跑步反而明白了人生不是和別人比賽,而是要和自己比賽。要不斷地超越自我和超越自身的困難。他的了不起之處就是他開始僅僅是隨意跑跑,后來逐步進步,越跑越長,最后居然能夠跑正規的馬拉松。還在希臘按照經典的馬拉松路線跑了一次。這確實讓人羨慕。
村上的跑步觀對于我們的年輕人來說,有很大的啟示。現在不少年輕人小的時候生活順利,以為萬物皆備于我,往往稍受挫折就會垂頭喪氣,一點點麻煩和問題就會讓人一下子覺得暗無天日,人生沒有了前途和希望。跑步的人生觀對于我們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始終如一地向人生的未來進發。跑步的另一個好處是讓我們想得開,放得開,看準了目標,不放棄的同時又相當平和,覺得自己永遠有機會,雖然跑得慢,但卻發現積蓄的能量可以一點點地釋放出來,最后在人生的長跑中獲得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年輕人現在可能需要更多的韌性,更多的立下高遠的目標,有更加強烈的進取心,才可能有自己廣闊的未來。村上的跑步觀對于我們有著相當大的啟示。人生其實就如跑步,它不一定是比賽,但卻是參與人生的不可替代的方面。只要我們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我們就要釋放自己的能量,堅持向前跑。
在這個經濟面臨挑戰的時刻,讓我們開始跑步,平靜而自信地跑向自己的目標。如果我們不喜歡跑步,我們也需要有一個長跑者的心態,邁步向前。
(作者系著名學者、文藝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