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磊

“寶貴石藝我們做了22年,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應該是中國創造吧。”
“把廢料變原料,既經濟又環保,使循環經濟的號召落到實處。”
“不斷呈現各種藝術效果,環保與文化創意相融的路越走越寬。”
“寶貴石藝的大部分員工是昌平區奤夿屯村土生土長的農民,農民成為國家大劇院、首都機場T3號航站樓等國家重點項目的參與者和主力軍。”
……
2008年12月18日“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開展當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參觀北京昌平展區時,昌平區領導特意安排口才極佳的張寶貴向中央領導匯報文化創意與循環經濟相融的體會,時間長達8分鐘之久,李長春驚嘆于一個小企業在經濟危機中居然這么有信心,有活力。他握住張寶貴的手說:“你太牛了”,并表示要到昌平去看看。
“如果不是工作人員打斷,我能夠匯報的更充分、更精彩。”
“我很想讓領導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自主創新不僅發生在科研院所,也發生在生產第一線的工人農民之中。文化是活的、是長起來的……”
寶貴石藝在昌平區奤夿屯這個偏僻的農村曾經迎來了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著名建筑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吳良鏞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師安德魯等尊貴的客人。
張寶貴毫不客氣地告訴記者:“5年前研制外墻裝飾混凝土輕型掛板,當時全國沒有人做。新東西大家不放心理所當然,有人認為張寶貴是做雕塑的,做掛板能行嗎?受清華大學陸志成教授委托,我們有興趣,又有想法,后來成功了,才懂得了沒人做就是創新。只是風險大,還不被理解。5年過去了,投入了很多,不光是錢。我們和建筑界一起合作,培育了一個近百億的建筑外墻掛板市場。
張寶貴并不是一開始就瞄上了創新,“這不是追來的,是企業生存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實際上順應了規律,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兒,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偏信則暗兼聽則明。事實是否如張寶貴所說的那樣?我們來聽聽專家的意見:
中國建筑設計院總建筑師崔凱說,輕型掛板很有生命力,可以滿足當代建筑設計的需要。這個項目推廣開來成為一個產業的話,會促進建筑外立面的革命。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淦鄭重其事的說,這件(環保材料成為文化創意的載體)事情你要做成,我們為你申請“諾貝爾獎”。
北京市昌平區委書記關成華在2009年區政協大會上強調,張寶貴大師是昌平的名片,希望寶貴盡快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做出典范,在昌平商務花園城市建設當中走在前面。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崔先生講,我最近想寫一篇文章,談第五次材料革命,其中想說說張寶貴和他用環保材料制作的掛板。
他“疲于奔命”,建立了專家團隊,研制了專用設備,培養了一個專業制作隊伍,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現在金融危機大家都在減員減薪,我們在增員,在增薪。”
雖然他坦言對商業不是很在行,但張寶貴仍然毫無保留地拋出了三年的商業規劃:2010年進行企業轉制,2011年之前爭取新三板上市。
22年在昌平搞石藝,人們都以為張寶貴很富有,但他卻把資金放在研發,增加工人工資上面,“自己上班至今仍打車,事無巨細都要做”,好多人覺得他該活的悠閑,“你怎么去談業務呢,怎么去搞設計呢?”他說苦和忙也是一條路,只要心甘情愿。
藝術開啟心靈
“其實建筑和藝術有很多重要的功能,除了被展示,被收藏,被炫耀,被傳承,還有一種功能是可以激活內心世界。當代建筑和藝術需要這種功能。”
張寶貴說:我們談起藝術家,大多關注的是畫畫、寫字和雕刻的,很少去關注那些比較民間的,很少關注為“主流藝術”成龍配套的,為主流藝術家加工制作的,尤其很少關注那些比較邊緣化的藝術。這些藝術方式缺少應有的話語位置,但是生活中他們必不可少。在我看來,如果可以對藝術創作和藝術品的認識更寬泛一點,對人的思維會有好處。談包容一般是理論的,而實際做起來就難了,難在我們缺少一種應有的心態。事實上,最初搗騰石藝的時候,張寶貴的兒子都覺得他是在瞎搞,沒有受過訓練,純粹胡思亂想。
“有人習慣把藝術當成權利,喜歡高雅,限制低俗。事實上,高雅與低俗,有待在社會中去審視,去評判,而且本來是相互依存,相互轉換的。用環保材料去做城市景觀、城市雕塑或外墻裝飾混凝土掛板,按照老一點的觀點,這些也許稱不上藝術。人們記憶中有石雕,有青銅,再過若干年,如果環保和藝術也能成為一種記憶的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有人批評國家大劇院、鳥巢、央視新臺址時,張寶貴建議人們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把大劇院看成旭日冉冉升起;假設把長安街做為“一”,把大劇院做為“0”去鳥瞰會是一種什么感覺?把大劇院作為“柔”,把大會堂做為“剛”去認識,也許是一種和諧;把央視新臺址作為雕塑去欣賞會打開人的心境;建筑是功能的,也是藝術的,可以去激發人的想象力。
現代藝術日新月異,無所不在。張寶貴認為現代藝術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創造性,包括形式。參與的人群越多越好,這不是誰可以批準的,“上天”是這樣安排的。
“人類容易犯錯誤,加上喜歡權威,權威可以讓我們快樂,這符合當下的價值規律,那么不符合當下價值規律的就離我們而去,比如創造性,他不能馬上變成錢,而且也不是為直接價值而來的。既然沒有土壤,有時思想性、創造性會離我們而去,我們的作品往往比較薄,比較小也就順理成章了。”
張寶貴再次強調:“建筑和雕塑藝術可以開啟人類的心靈。籍此,人們可以非常自由的想象藝術,非常聰明的審視藝術,非常勇敢的參與藝術創作,這是藝術很重要的功能。”
讓創業者累死在行軍路上,這是當下的恥辱
“霍金的一本書叫《果殼中的宇宙》,我們可以通過果殼想像宇宙,看似一個雕塑,看似一張畫,在一瞬間融入到一個比較宏觀的思維,比較自由的創作,比較不被商業左右的時候,也許真的會進入狀態。但是可能會不富有,會失去許多并且被社會誤解。”
作為創業者,張寶貴坦言,自己缺少商業運作的本領。“當下如何幫助一下創業者真的很重要,都在講自主創新,但是創新一定是步履艱辛,需要長時間埋頭苦干,而且多是付出,少有收獲,它的社會意義、商業意義不是在當下。
張寶貴告訴記者,寶貴石藝的創作當中有樂趣和渴望,不在乎成和敗,顧不上得失,一切順應自以為是的感覺,這也許是藝術的本質。
“藝術傳達出一種內心的愉悅,暢想,能力。”張寶貴認為,可以借助材料把想法實現,一開始本不是為藝術,莫名中弄出了所謂的藝術。如果一開始就作為藝術目標可能就是另一條路了。進入一個固定的圈子,會出不來。
張寶貴說,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表演藝術,源于生活,一些造型藝術由于受技藝、材料甚至社會背景的局限,不得已的情況下,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風格,一種語言關鍵在于能否被接受。造石藝術本來是水泥仿石頭,成本低,窮人美,容易滿足市場需求,沒想到因為便宜進入了釣魚臺國賓館、歷史博物館、首都機場、國家大劇院等,借這些重點項目出了名,水泥制品居然成為藝術品了,人們再看它不是經濟現象了,以為他很高貴,其實還是水泥制品,風格沒變,只是被接受了。造石藝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東西,二十二年沒掙到錢,一個勁兒扎根,一個勁兒吸收養分,二十二年后破土而出,展示了生機和活力。古往今來,莫不如此。而寶貴石藝印證了這一點。
張寶貴如此比喻創新:創新就是攻城拔寨插紅旗,紅旗不是想插上高地就能插上高地的,往往付出很多,人們看重插紅旗,而忽視沖鋒陷陣,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平的。

創新需要勇敢,創新需要犧牲,需要想象,需要資源,創新甚至最后會死亡。創新尤其需要社會支持,這點張寶貴太清楚了。
“164塊、100多噸、面積為1300平米的再造石裝飾制品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吊頂,足足費時800天,這是國內外第一次。沒有國家標準,沒有世界先例,我們的制作過程創造了新的標準,而創新的過程又是投入的過程。為了確保安全,確保成功,最后賠了100多萬。”
張寶貴感慨到,有人以為創新能掙錢,其實,創新往往是一個賠錢的事兒。一些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倒掉了,讓創業者累死在路上 ,這是當下的恥辱。他們盼望著必要的資金支持,可是有時候資本把更多的眼光投向了“成功者”。
爭取不到資金,這是創業家的尷尬
“很多城市領導慕名而來,要大量訂貨,我們現在產量上不去。”
雖然建設部、科技部、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等在關注寶貴石藝的項目,“由我們這樣的小公司創新醞釀5年之久的裝飾混凝土輕型掛板行業標準即將獲批成為國家行業的標準”。
山西、河北、廣東等各省市先后絡繹不絕地登門造訪,一些國外客戶也要求寶貴石藝到當地選址建廠,發展循環經濟產業。
2009年3月22日,在廈門市由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組織召開的“全國建材行業改革開放30年代表人物”授獎活動,工藝美術大師張寶貴榜上有名。
張寶貴也有他的煩惱,有時內心感覺不平。
一般在研發課題的時候,公司會給研發者提供資金;要是一個研究院,國家會給研發費。但是作為張寶貴一個人,一個小企業(現注冊資本400萬元)完成帶有產業化可能的這么大的項目,“資金捉襟見肘,要買設備,蓋廠房,安排就業;要培育市場;還要把建筑學、材料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融合在一起,創新發展。我覺得力不從心,二十二年來一邊接活一邊緩慢地滾動發展。”
張寶貴的內心是矛盾的:市場越來越大,找不到擔保銀行不貸你款,我就不得不寅吃卯糧搞研發、干工程。我可以經常創造奇跡,方方面面需要資金,但是爭取不到,這是我們這種創業家的尷尬。
既想給工人提供更好的福利,又想做質量更好的產品的張寶貴,還不想失去創新的機會,他覺得創新有樂趣,有成就感。 “經常有人給我講,張寶貴,你要改變經營思路,你不能把一個企業當做藝術來搞,不能總搞創新,你是商人,要學會唯利是圖。”
幸運的是,昌平區委書記關成華帶著區土地局、規劃局、發改委、工業局等各個部門到公司開現場會,解決問題。最近很多投資商在準備給寶貴石藝注入資金,而且一些高端管理人才團隊也準備加盟,張寶貴有可能駛上企業發展的快車道。
我只是實踐了一種東西,對智慧的探索
張寶貴感恩地說,20年插隊山西,22年昌平創造,42年的農村經歷有如荒野探險,一路坎坷,一路鶯歌燕舞、潺潺流水,道不盡的興奮,流不完的話。42年與農民為伍,以此為榮。
“張寶貴是昌平的名片,他帶著農民做成了國家的重點項目。昌平是北京的,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張寶貴有能力把科技與藝術、文化創意與循環經濟的工作做的更好。”昌平區委書記關成華對張寶貴給予高度評價。
中國日報某記者寫到張寶貴“拒絕成功”,他引為知己,“擔心”在收獲的季節會失去很多東西。
“并不是說我不愿意收獲,我也是俗人啊,很多人問,你是不是喜歡名不喜歡錢啊,我說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是俗人,怎么不喜歡錢啊,寶貴石藝缺錢啊,可是上帝老給我名,不給我錢,我也就與名為伍吧,這對我來講是無法選擇的。”張寶貴直到今天才明白,他獲得了值得大家羨慕的一種名氣,才氣,智慧,“我們掙錢指日可待。”
他也有了新的打算,張寶貴2009年希望實現財務融資,今年注冊資金已從100萬增加到400萬,2010年將要實現戰略融資,希望注冊資金能夠達到一兩千萬,繼去年比前年銷售額翻三番,今年要比去年再翻番,兩三年后計劃銷售額能達到過億,利稅達到20%左右,安排就業由現在的174人,2011年要達到500人,主要是吸納當地農民就業。
“我的企業是我的飯碗,夠吃就行,我只是實踐了一種東西,對新事物的探索,對智慧的梳理,所謂藝術只是我的外衣,寶貴石藝是我的通行證,藉此我可以自由的進入方方面面,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