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珺
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圖書的版權貿易活動日趨活躍。而在“走出去”版權輸出排行榜上,對外漢語教學出版社明顯占據有利地位。
現在,大力推動成品書的出口銷售已成為目前國內對外漢語圖書“走出去”的另一重要手段。相對版權輸出而言,成品書直接出口的利潤通常情況下,遠遠大于版權輸出的利潤。因此,出版社在做版權輸出時也應考慮到圖書實物發行與版權輸出之間的關系。
但從目前國內對外漢語教學出版社自身操作的圖書出口貿易情況來看,卻遠不如版權輸出樂觀。雖然都抽調精兵強將,另外也通過各種責任及激勵機制重壓,且員工也在盡全力執行,但仍然發展有限。具體原因,筆者認為也許與以下幾點有所關聯。
語言的限制
從國內出版的對外漢語教材來看,仍是漢英對照為主,這就要求學習者通過英語來學習漢語,這對于非英語母語的學習者而言,又提出了對其英語水平的要求。一些國家雖然學漢語者甚眾,但要這些學習者直接通過英語來學習漢語難免要求過高。因此國外出版社更傾向于購買版權,翻譯成母語出版物出版。
進出口政策的限制
國外圖書發行屬于進出口貿易范疇。一方面它受到進出口貿易國家政策、進出口權、外匯政策、匯率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外的圖書銷售渠道也與國內大為不同。國內的出版社大多自身沒有進出口權,通常需要依靠圖書進出口公司,如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等等。通常,最了解圖書的就是出版社自身,但出版社又無法直接進行進出口貿易,而是委托給這些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來做。但每一家圖書進出口公司都代理了太多家出版社的業務,不可能做到特別專注某一家的圖書,為其特殊服務,而只是忙于應付國外主動發來的訂單,幾乎無法做到積極主動的自我推廣宣傳國內某一家出版社的圖書。在市場化競爭激烈的今天,這種方式無疑是不具備主導優勢的。
專業人才的匱乏
出版社在人才設置上,通常包括編輯人才和營銷人才,這里的營銷通常指的就是國內發行,在一些對外貿易比較多的出版社,有一些涉外服務的專業人員,如版權經理等,但談到具體的進出口業務,既了解圖書出版,又了解國際貿易的專業人才仍然比較欠缺。
成本考慮
海外市場拓展成本比之國內業務的拓展費用要高很多,而國內大多數出版社主營圖書的目標市場仍在國內,投入太多的成本開拓一個海外市場的做法對于大多數國內出版社而言,并不實用。
對于國外出版商而言,版權引進成本通常會低于進口圖書的成本。以運輸為例,在圖書出口方面,運費是非常重要的一塊。一方面,圖書的國際運輸包裝上就有較高要求。圖書防潮、音像制品防壓,盒裝套裝制品還得注意包裝。另一方面,圖書本身自重重,運費高。尤其對一些目的地很遠的國家,如南美洲的智利、巴西、阿根廷等等,明顯在進口圖書要考慮運輸成本及運輸時間周期。而版權授權可以避免這一系列問題。
價格因素制約
不同國家,由于經濟實力的不同,對價格的認可度也不同。比如,相比歐洲國家的圖書定價,中國圖書價格還是有市場競爭優勢的。但在亞洲國家,如印度,基本同樣可以用英文版圖書來學習漢語,但印度圖書定價卻很低,加之運費等,使之出口價格成為一個問題。
風險因素不可控
很多國外中文書店都是夫妻店,多為在國外的華人所開,這些小書店抗風險能力差,一旦資金周轉出現問題,很快會面臨破產問題,出口賬款也就很難收回。對此,國內出口方通常是鞭長莫及。這也造成很多國內出版社不愿輕易涉足圖書出口領域。
除了版權輸出和成品書出口外,合作出版成為了現在出版社積極探索的一種更全方位,理想化的合作模式。如華語教學出版社與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合作開發的《環球漢語》教材。
這套書可供國外中學、大學的漢語課堂教學,以及來華或與華有業務往來需要的社會人士自學漢語所使用。整套教材包括供兩學年教學使用的電視片、配套紙質教材、音視頻教材、CD-ROM,語言游戲及網絡版教材等。其中,電視劇是其核心內容,首期開發英文版,之后將陸續考慮推出其他語言版本。
雙方《環球漢語》項目組于2006年12月正式啟動,首先進行了廣泛的市場調研工作,包括目前國內外多媒體對外漢語教材出版發行狀況、教材編寫人力資源狀況、新技術在對外漢語教材開發中的應用情況、市場盈利模式等。從而確定了教材定位、展現模式、主打類別及語言版本等。在后期產品發行方面,雙方擬成立合資公司,共同負責產品的發行。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國內的出版社已經在各自采取靈活的辦法,以各種方式、各種渠道加強于國外同業的合作,增強自身在國際對外漢語教學出版領域的競爭力,更好地促進漢語的對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