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楓 吳建華 袁家麟 陳云華 丁 宇 毛宇明 馮列亞
(1.上海市盧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 200023;2.上海市盧灣區瑞金二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25)
軍團菌病是近20年新發現的傳染病之一,包括人類軍團菌肺炎(又稱軍團菌病)和類似流感的非肺炎型軍團菌感染,又稱龐蒂亞克熱(Pontiac fever)[1]。我國自1983年南京首次發現軍團菌病病例以后,全國各地對暴露于軍團菌的人群和環境監測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報導內容多見軍團菌病,非肺炎型的軍團菌感染較少報導。這種感染方式癥狀比典型的軍團菌病要輕得多,多見于“辦公室空調病”,極易與感冒混淆,其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影響比軍團菌肺炎更多見和普遍[2]。為了了解社區人群中非肺炎型軍團菌病的感染情況,本區開展了社區居民非肺炎型軍團菌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以期為科學防治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盧灣區共4個社區,選擇靠近淮海中路商圈,商務樓宇較集中的一個社區為觀察社區。在觀察社區隨機抽取5個居委會,根據所需樣本數,從抽中的居委會中各隨即抽取60戶居民,共300戶。凡抽中的住戶全體成員均納入觀察對象,共1 082名,其中2名對象在觀察期間死亡,實際觀察對象為1 080名。病例的確定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195-2001-軍團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中關于非肺炎型軍團菌病的診斷標準,將“1周內有發熱(體溫>38℃),伴干咳、頭痛、肌痛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癥狀的患者作為本次調查對象。
1.2調查方法
1.2.1流行病學問卷調查每月1次按統一自制調查表,由區疾控中心會同社區防保人員對觀察對象入戶開展呼吸道感染情況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基本情況,1個月內呼吸道感染發生情況,主要癥狀及患者吸煙、喝酒、體育鍛煉和近期旅游史等相關情況。調查時間為2007.1-2007.12
1.2.2實驗室檢測接受調查者采血2mL分離血清,由盧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實驗室用微量凝集試驗檢測軍團菌Lp1、Lp2、Lp3、Lp5、Lp6和Lm抗體,血清抗體效價≥1︰32為軍團菌抗體陽性,陽性者說明當時或過去有軍團菌感染。陽性參考血清Lp1-Lp3、Lp4-Lp5、Lm陽性血清均由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備、鑒定和質量控制。
1.3資料統計
采用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所有調查表經錄入核對無誤后,用SPSS 13.0軟件進行X2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呼吸道感染情況
1年觀察期間符合病例定義147名,其中6名對象拒絕調查和采樣,實際調查對象141名,其中男性44名,女性97名,性別比為1︰2.20。分年齡組感染率分析,各年齡組感染率差別無統計意義(v=9,χ2=16.4,P=0.058),見表1。職業分布,離退休人員98名,占69.50%,公司職員12人,占8.51%。

2.2非肺炎型軍團菌病感染情況
2.2.1基本情況141名病例中軍團菌血清檢測陽性21人,陽性率14.89%。其中男性5人,占23.81%,女性16人,占76.19%,男女性別比為1︰3.2。最短病程1d,最長6d,平均病程3.24d。
2.2.2時間分布21名非肺炎型軍團菌感染者按發生月份分析,42.86%(9人)的感染者發生在7月份。1月、9月和12月份無感染者發生(圖1)。

2.2.3抗體分布141名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軍團菌血清檢測陽性21人,總陽性率14.89%。21名非肺炎型軍團菌感染者中存在47.62%(10人)的混合感染。各型別軍團菌抗體分布見表2,不同型別之間無顯著性差異(v=5,χ2 =4.976,P=0.893)。

2.3臨床特征logistic分析
以是否感染軍團菌為因變量,以發熱、畏寒、干咳、頭痛、肌肉酸痛、胸痛、腹痛、腹瀉、鼻塞流涕、精神改變等不同臨床表現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以enter方式進入方程。該回歸模型擬合優度檢驗(Hosmer-Lemeshow檢驗)結果為χ2=9.086,df(自由度)=8,P=0.335,擬合優度好。篩選出有意義的變量為肌肉酸痛和鼻塞流涕。非肺炎型軍團菌病的肌肉酸痛癥狀較其他呼吸道感染多見,而鼻塞流涕較少見。見表3、表4。


2.4 流行病學影響因素Logistic分析
以是否感染軍團菌為因變量,以發病前2周有無因病住院、醫院陪護、外出旅游、住賓館,吸煙史,慢性病史,基礎免疫功能低下,工作出差情況,工作場所使用中央空調,居住小區噴泉等景觀噴淋設施等流行病學影響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以enter方式進入方程。該模型擬合優度檢驗(Hosmer-Lemeshow檢驗)結果為Chi-square=3.316,df(自由度)=6,P=0.768,擬合優度好。篩選出有意義的變量為發病前2周有外出旅游、居住小區有噴泉等景觀噴淋設施。見表5、表6。

3討論
我國自1982年在南京首次證實軍團菌病例以來,全國已有多起軍團菌的爆發流行及散發病例報道[3],報告多見軍團菌病(肺炎型)。非肺炎型軍團菌病因癥狀僅見發熱、咳嗽、頭痛等,單純從臨床表現上不易區分流感,診斷的關鍵是進行適當的微生物學檢測。本次調查通過1080名觀察對象一年發病資料的收集,共調查符合病例定義的呼吸道感染者141名,其中實驗室檢測符合非肺炎型軍團菌感染21人,總陽性率14.89%,高于上海市王剛毅等[4]調查的二三級醫院送檢的呼吸道感染發熱病人陽性率(9.74%),也高于大連非肺炎免疫功能低下住院病人陽性率(10.83%)[5],這可能與本次調查對象的選擇參照非肺炎型軍團菌病診斷標準定義及軍團菌抗體檢測方法和試劑有關。7月份感染率明顯高于其他月份,符合軍團菌病的感染特征,似于空調和淋浴系統的使用有關[6]。平均病程3.24天,與馬小燕等[7]報告的3.49天有一致性。各型別軍團菌抗體分布無差異性,與王剛毅等[4]報告的上海地區以Lp6、Lp3、Lm為優勢種型不同,可能與樣本數量有關。
本次調查臨床癥狀Logistic分析顯示,非肺炎型軍團菌病的肌肉酸痛癥狀較其他呼吸道感染多見,同周紅芳等[8]的報告一致,而鼻塞流涕較少見。其余如發熱、畏寒等癥狀與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相似,因此極易與感冒混淆,加之侵襲率極高,90%以上的人群可致發病[2],應引起社會公眾的的普遍關注。
流行病學影響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發病前2周有外出旅游、居住小區有噴泉等景觀噴淋設施與非肺炎型軍團菌病感染有關。人工水系統如冷熱水管道系統(浴室、淋浴、噴泉)、空調冷卻塔水、旋流池水等與軍團菌感染有直接關系[1],此次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許多居民在炎熱夏季鐘情于噴泉邊的“和風細雨”時,應警惕軍團菌感染的潛在危害。梁維萍等[9]報告的慢性疾病和吸煙等流行病學因素在本次分析中無意義,可能與調查人群的選擇有關。
致謝:本項目承蒙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詹紹康教授悉心指導,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張曦主任、王剛毅醫師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
4參考文獻
[1]郭積勇. 新發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4.
[2]陳悅.軍團菌病流行現況及其對策研究[J].上海預防醫學,2001,13(2):54-55.
[3]萬超群.軍團菌病防治研究進展[J].疾病監測,1997,12(2):69.
[4]王剛毅,陳悅,沈健民,等.呼吸道感染病人軍團菌抗體水平調查[J].疾病控制雜志,2005,9(1):74-75.
[5]王衍富、雷振之、鞠長德,等.大連地區不同人群軍團菌感染的比較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4,15(5):271-274.
[6]朱展鷹,鄭慧貞,黃國超,等.軍團菌病的流行概況以及預防控制[J].中國熱帶醫學,2006,6(2):14-16.
[7]馬小燕,王玉琴,彭曉,等.一起空調系統導致上呼吸道感染樣軍團菌爆發的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8,4(2):1-5.
[8]周紅芳,陳悅,袁家麟,等.軍團菌病流行病學調查及防制措施研究[J].上海預防醫學,2004(16),3:105-110.
[9]梁維萍,王素萍,王俊升.太原地區不同職業人群軍團菌感染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1(32),3:206-207.
作者簡介:徐楓(1977—),女,主管醫師,學士。(收稿日期:)
資助項目:上海市公共衛生優秀青年人才培養計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