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成樹
摘要: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實施有效教學,有助于減輕高中學生的課業負擔,也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地理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對高中地理新課程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新課程;地理課堂;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深入,“有效教學”的理念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但是,目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卻仍然存在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問題,從而導致學生課業負擔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課堂教學質量停滯不前。所以,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有效的教學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本人以為高中地理新課程有效教學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營造有效教學平等、融洽的課堂氛圍
有效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包括師生情感融洽與師生交流積極兩方面。民主性和平等性是有效教學的基礎,也應視作有效教學的基本原則。地理有效教學的實施主體是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盡量淡化自己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教師的觀念,努力消除“自我中心”意識,教師將自己放置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站在學生角度去看問題,創設適合學生回答的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樣的教學過程就不再是灌輸的過程,而是交流的過程。教師的語言要親切、富有鼓勵性,態度要平等、民主,善于與學生共同探討。例如經常使用“這樣行嗎?”“你贊成嗎?” “有沒有別的意見?” “舉個例試試?”這類語言,同時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隨時提出問題,包括課本上以及聯想到的課外地理學知識,并予以解答或組織討論,使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活躍狀態。我上“地球的宇宙環境”這節課時,有學生就問:“地球會爆炸?”“地球的年齡有多大?” “有火星人嗎?”對于這些問題絕對不能以問題不符合課本、課標的要求而粗暴打斷。其實不少問題與高中地理內容還是有關聯的,是學生感興趣的,比如火星人的問題。我在教學時,讓學生聯系地球的宇宙環境進行討論,這樣既鞏固了課本知識,又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創設有效教學富于情趣、快樂的課堂生活
1.利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是教學呈現的多樣性:教師要精心收集各種富有趣味的學習材料,如地理趣聞、詩歌、漫畫、之最、之謎、景觀等,以多種形式呈現。二是教學活動的形式多樣性:如信息收集、地理演講、地理辯論、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是教學方法的形式多樣化:如對比法、發現法、情景法、探究法等。四是教學手段多樣性:如掛圖、投影、視頻、動畫、多媒體課件展示等,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
2.有效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地理教學要在制造“認知沖突”上下工夫,有了這種沖突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地轉偏向力”時,我并沒有按照教材進行理論講述,而是布置學生閱讀教材,對“溫州甌江江心嶼南北兩側河道深淺的原因”分析。同學們積極參與,借鑒教材中的相關理論,結合溫州的實際,展開了針鋒相對、觀點鮮明、有理有據的辯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入生活中的地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欲望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地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與我們是那么親近,又那么有趣,這樣就能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內在需求,變“苦學”為“樂學”。其具體要求表現為:一要從平時的衣食住行入手,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二要從不同區域生活方式的對比入手,領略人文地理景觀;三要從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入手,增強對地理有用性的認識。
三、給予有效教學自主、合作的學習權利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提倡的教學手段。所謂小組學習,是把全班學生按均衡組建的原則分為若干小組,課堂教學時,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展開充分的交流和討論,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教師應避免放任、隨意和低效的討論,要加強指導,讓學生學會交流,做到小組安排合理,分工明確,討論學習時間適度,學習內容有價值,交流方式、學習結果有反饋。只有這樣才能把合作學習落到實處。
案例:講到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時,我把全班分成四組,每組擔任一個角色,即農業部門、企業部門、政府部門和普通市民,讓學生討論如何開源和節流,合理利用水資源。每個小組確定好了本組的小組長及發言人,通過小組的交流與研討后,教師依次請各小組發言人發表自己的看法。以下是各組發言實錄:
農業部門:改變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噴灌;種植耐旱作物……
政府部門:可以適當提高水價;建設水利設施;開發新的水資源,如海水淡化……
企業老板:進行污水凈化,再利用;用化學方式凈水,合理分配水的使用,不能濫用水……
普通市民:一水多用;節約用水;市民間交流節約用水的方法……
在各小組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展示材料,如觀看北京市節水措施的視頻、展示南水北調輸水路線圖等,及時組織小組間的交流與研討,對學生所提出的觀點進行總結升華。
四、構建有效教學開放、廣闊的課堂情境
教師是教材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教師既要沖破教材束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如報刊資料、影視傳媒、網絡信息等,引進必需的素材和知識,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會。教師要開放學習形式。傳統課堂統一的教學模式,劃定了學生統一的學習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課堂應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揮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根據學習需要,或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或自找學習伙伴,讀、畫、議、練自主采用,手、腦、耳、口、目充分地活動起來。
案例:在教學《人口遷移》時,在課堂快結束時教師提出如下話題:在首屆“世界溫州人大會”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500位海內外人士參加。目前,在海外的溫州人有40萬,在國內創業的溫州人有60萬。那么,當你們大學畢業后,打算回家鄉還是到外地發展?并說說你的理由。(老師剛剛講完,就有很多學生想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打算回家鄉創業,因為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沒有家鄉就沒有我的發展,而且溫州的經濟也比較發達。
生2:我想去上海發展,那里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工資水平高,生活條件好,有很多發展機會,錢賺回來可以支持家鄉的建設。(學生笑)
生3:我想去杭州工作,那里風景優美,有“人間天堂”之稱,并且經濟發達,很適合工作和生活,是個好地方。
生4:我想去美國紐約……
(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發言)
師:不久的將來再次舉辦“世界溫州人大會”時,希望有我們同學的參與,那時,你們就是我們溫州人的驕傲。(老師剛總結完,下課的鈴聲恰好響起,學生的掌聲也隨之響起)
這種貼近生活的開放性話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現實生活中來,讓學生有話可說,踴躍發言,情緒高漲。
總之,課堂氛圍應由專制變為民主,給學生以融洽的課堂氛圍;學習體驗應由枯燥變為富有情趣,給學生以快樂的課堂生活體驗;學習方式應由接受變為發現,給學生以自主的學習權利;課堂教學應由封閉變為開放,給學生以廣闊的學習空間。建立起一種尊重學生天性,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靈性的教育模式,這樣的地理課堂教學才會更有效。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地理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仁科.優化地理課堂教學 推進地理課程改革.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8(6).
[3]趙德遠.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認識.新課程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