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江
摘要:本文以《牛頓第三定律》為例,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教學評價等方面完整、詳細地展示了新課標下物理課堂的展示過程,筆者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評估
一、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五節)的功能及新課標的要求,并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這樣定位:
1.知識教學
(1)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3)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2.能力訓練
(1)自主探索、分析、總結規律的能力;
(2)在具體問題分析中應用牛頓第三定律的能力;
(3)語言表達能力。
3.德育滲透
(1)勤于動手、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精神;
(2)體驗物理就在身邊,感受物理世界的美妙。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為實現教學目標,我確定重點、難點如下:
1.重點
(1)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2)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2.難點
區分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3.重點的突出及難點的突破
(1)改演示實驗為學生自主探索實驗,得出牛頓第三定律;
(2)利用視頻資料、圖片,通過列舉典型實例,讓學生觀察、體會,正確解釋、描述;
(3)通過典型例子的分析,使學生總結出平衡力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不同之處,突破難點。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互動
1.教學方法
從教育學角度看,教學的本質就是活動。從新課程的理念出發,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為實驗法、探索法、舉例法。通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觸動學生思維,以問題為中心,促使學生自主實驗探索,讓學生經歷建立物理規律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對所得出的結論深信不疑,體驗成功的喜悅。最后通過典型實例,讓學生分析討論、合作交流,順利解決問題,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
2.學法指導
學而得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恰當的學法指導不僅可以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還有利于形成師生互動,使教學輕松而高效,教學氣氛活躍。本節課通過教師設問和學生動手自主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實驗、學會總結規律。教師還通過列舉典型實例,指導學生學會分析討論,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進行知識的遷移,形成教學過程的師生互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程序
為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在開放而富有創新的活動氛圍中學習,我分了五個環節安排教學程序(如下圖所示):
具體程序是:
例1觀看劉翔的110米欄破紀錄的視頻錄像,帶領學生鼓掌,引導學生體會“相互”作用的含義。
引導學生思考:鼓掌時,左手不動,右手主動擊打左手,你的感覺是以下哪種情況?
()只是左手有感覺。
()只是右手有感覺。
()左手和右手都有感覺。
例舉生活實例,如:①打球時兩運動員相碰時,兩人會有什么感受?
②高速行駛的兩車相碰會發生怎樣的后果?讓學生自已舉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結論:兩物體相互作用時,一個物體受到了力,同時另一個物體也會受到力,可見力是成對出現的,我們把其中一力叫“作用力”,那么另一個力叫。
評析:讓學生進入多媒體再造的具體情景及日常生活實例中,讓學生真切體會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很自然地引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創設情景,領悟出“相互作用的兩個力之間有什么關系”。利用視頻資料、圖片,通過列舉典型實例,讓學生觀察、體會,領會相互作用的兩個力之間有什么關系。
例2視頻演示①兩人分坐兩輛冰車互推;②兩磁鐵間的相互吸引;③手拉同時拉兩根掛鉤連在一起的彈簧。結論: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1)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2)是同性質的力。
評析: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尋求物理規律的好奇心、探究欲,以形成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動手實驗,探索相互作用的兩個力之間的關系。
結論: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等大、反向、共線、異物、同性質、同變化。
規律:牛頓第三定律
(1)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2)數學表達式:F=-F'
(3)意義:牛頓第三定律提示了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必然聯系,使人們不僅可以通過牛頓第一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來研究單個物體的運動,還可以把兩個以上物體的運動聯系起來研究。
評析:學生通過自主實驗,體驗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將靜態的知識變為動態的實驗探索,然后由學生分析討論、合作交流、尋找規律。改演示實驗為學生自主探索實驗,得出牛頓第三定律。
立足已學知識,建構牛頓第三定律。
知識鏈接:力有三個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我們學習過用“力的圖示”詳細描述力,用“力的示意圖”簡要描述力。
結論: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點,作用在_____________(同一、不同)物體上,效果是(能、不能)抵消的。
牢記物理規律,辨析典型難點。
例3正確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回答以下問題:
(1)火箭發射上天,是受到一個向上的作用力,那么反作用了誰呢?
(2)小明扔了個藍球砸在你身上就跑走了,你沒辦法反作用他,這是不是說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可以不同時?
(3)質量小的物體和質量大的物體對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還會大小相等嗎?你能設計個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嗎?
(4)小孩子和大人拔河,大人一般會贏,是大人的拉力比小孩的拉力大嗎?
(5)雞蛋和石頭相碰,雞蛋一般會破而石頭沒事,是石頭給雞蛋的力更大些嗎?
例4分析小孩子與大人拔河比賽中勝、負原因結論: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的,跟物體的質量、運動狀態無關,至于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那是因為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
評析:物理知識不能脫離生活而存在。為加深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我設計了典型的幾道題,針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錯誤和直覺的診斷,應用所學知識進行修正,形成知識的同化。
體會“一對平衡力”和“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異同。
知識鏈接:單個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物體受力平衡。平衡力的特點:等大、反向、共線、異物。
例5水平桌面上放一黑板擦,黑板擦處于靜止狀態。填充以下的空格。
(1)桌子對黑板擦有個向上的支持力,但黑板擦不向上運動而是保持靜止,可見黑板擦還受到一個向下的_______________,它們是一對___________。
(2)黑板擦對桌子有個向下的壓力,但桌子不向下運動而是保持靜止,可見桌子還受到一個向上的__________,它們是一對。
(3)做個對比: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等大、反向、共線、異物、同性質、同變化。一對平衡力是:等大、反向、共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業訓練,鞏固新知:
(1)分析人在走路時,有幾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豎直方向的電線下吊著靜止的電燈,下面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電燈受到的重力和電線對它的拉
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電線對電燈的拉力大小,等于電燈受到的重力;
C.電燈對電線的拉力就是電燈受到
的重力,這兩個力的性質相同;
D.電燈對電線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
的拉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設想你處在遙遠的天空,面前有一個與你相對靜止的巨石,你輕輕推它一下。試描述這塊巨石和你自己在推石時和推石后的運動情況。如果巨石靜止地放在地面上,結果會一樣嗎?為什么?
六、板書設計
為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我設計了簡潔、清晰的板書。
七、教學預估
在以上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實驗探究”的學習方式及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的課程資源,設置界面友好的交互式多媒體環境,讓學生在興奮愉悅、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當然,教學過程還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及時調整,不斷反思總結,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