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發靜
一、意外生成——“異”下生輝
1.“順”中出巧
教學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有時,課前的精心設計還沒有學生的一句話或一個詞來得精妙、來得巧。這時,教師應順著學生的思維處理教學,達到自然“流淌”的教學效果。在學習名詞性物主代詞時,我與學生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T:Whose skateboard is it?Is this yours?
S:No, its theirs.
T:Theirs? Why ?
S:It is the twin brothers.
T:Oh, I see. It is Cao Jie and Cao Weis. Its theirs.
本來,預想的是讓她回答Itsmine.沒想到,卻引出了theirs.學生的“意外”,看似打破了教師的計劃,但教師機智的回“拋”,卻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更“妙”的是在情境中學會英語。
2.“錯”中出彩
學生思維活躍但又無意識地受到先前經驗的影響,難免會出錯。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具有容錯能力,寬而待之,進而使學生產生思維的火花,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我讓學生翻譯“我昨天拾到一個錢包”,可是許多學生都譯成“I picked a wallet yesterday.”我并沒有指責這些學生,而是因勢利導地指出:pick有“扒、竊”的意思,pick up才是“拾起”。僅一詞之差,把拾金不昧變成了盜竊犯罪。全班聽了嘩然大笑,譯錯的學生更是大吃一驚。但在笑的過程中卻牢牢地記住了其用法。可見,“錯”并不可怕,相反,還能“錯”出精彩。
3.“異”中出妙
課堂是真實而自然的,學生是獨立而有個性的,所以,課堂中容易出現“節外生枝”的現象。面對“異”外,教師必須冷靜、機智,才能巧妙地處理問題。在一次公開課上,話題是“生日”,恰巧我班女生Yang Ling 12歲,當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把生日禮物送給她時,某男生突然跑到Yang Ling面前說:“Yang Ling! You are beautiful. I love you .Heres my present. I hope you will be more beautiful.”說者無意,可在場的聽課老師和同學都笑了,眼看就要炸鍋了,我是一驚,隨后機智而又鎮定地對該男生說“You are a clever boy . You speak good English. Heres my present for your answer. I hope you like it.”
4.“亂”中出奇
教學過程中,由于意外的發生,課堂往往容易陷入僵局,甚至出現混亂。那么在這種情境下,教師如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扭轉局面呢?下面截取我的一個教學片段來說明:我在講授“This is me”時,要求學生作自我介紹,班上同學都暢所欲言。輪到一女同學時,全班一片譏笑聲,因為她成績平平,又特別自卑:I am small and thin. I have small eyes…還沒等她說完,不知誰竟惡意地補充了一句“I am ugly”顯得特刺耳,課堂秩序頓時混亂,眼看好端端的一堂課就要失控了,我靈機一動,真誠而友善地說:“I think you are a swan in my eyes. You are polite and friendly .Especially you are kind and helpful. I like you .I think you will be better.”然后,拍拍她的肩,同時感染了其他同學,特別是那個“惡作劇”的同學,羞愧地低下了頭。更“奇”的是把學生沒想到的描述人物品質的polite,friendly,kind,helpful不失時機地表達了出來。
我以學生的情感需要為出發點,因勢利導,把出現的不利事件與教學聯系起來,產生了“亂中出奇”的效果。
二、反思“意外”——從容應對
通過以上教學案例,我對“意外”生成有以下認識:
1.“意外”生成——生活化
課堂是師生生活的一部分,它是豐富多彩的,也是真實自然的。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善待“意外”資源,還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使學生體驗到學有所用。
2.“意外”生成——引導化
課堂是師生交流的一個平臺。在課堂上,學生難免會出錯或者與教師預想的發生偏差;這時,教師不要簡單地對學生的錯誤或偏差予以否定,而要利用這些“意外”,把學生巧妙地引導到學習中去。
3.“意外”生成——合理化
新課程的課堂較之傳統的課堂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它給思維的“活”提供條件,使學生有了自由、平等的發言機會,有了跳出思維舊框框的機會。那么,教師在面對“意外”時,要冷靜分析、從容應對,使“意外”資源變“廢”為寶。
4.“意外”生成——德育化
在新課程的課堂中,教師要靈活地把教學內容與德育機智地結合起來,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學有所思。
三、發揮教育機智,捕捉“意外生成”資源
“意外”資源的生成需要教師發揮組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和遷移能力。即教師在面對“意外”情境時,要保持較低水平的焦慮。同時,教學是一個動態系統。課堂氣氛越是活躍,意外情況越多。一旦出現意外情況,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隨機應變能力,要冷靜、機智、妥善地處理。在處理新舊知識上,教師要具備良好的遷移能力,當學生的問題或回答出乎意料時,教師能夠從容不迫地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