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任
《假如》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三冊第六組課文中的一首小詩,作者借助“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通過這篇文章,教師要啟發孩子們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因此,我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兩個班級上課,取得了不同的教學效果,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在此,我列出幾點與大家共同思索。
一、注重教學內容,忽視學生情趣調動
在第一個班級上完《假如》這一課時,我還頗為自己的獨特設計而沾沾自喜,覺得學生也能基本跟上我的節奏,整個課堂基本在我的掌控之中。但課后總覺得沒有到位,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并沒有得到完整的體現。如在教學第一小節時,我啟發學生說出他們的閱讀感受,學生說不上來,而我拋磚引玉說出自己的感受,結果有很多學生說出來的感受與我的感受大同小異。最終,我得到了我想聽到的答案,卻是帶有明顯的模仿痕跡。在接下來的朗讀中,學生卻無法將這種感情融入情境朗讀中,沒有得到他們自己的理解,只是按照我的設計線路一步一步地走,并沒有真正深入文本,更沒有主動地從文本中感受到小鳥高興快活的心情。雖然本堂課我的表演可圈可點,可是卻忽視了整個課堂的主體——學生,忽略了課堂是一個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上完課,覺得自己講了許多內容,卻發現教學不是很理想。
在第二個班級的教學中,我改變策略,設置了各種獎勵機制,充分運用榜樣示范法,不斷調動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在探索中進入情境。如小詩開始部分,我把學生原來的集體朗讀改成了男女賽讀,學生的興致馬上提高了。接下來的提問中,我有意挑起更多的競爭性,“看誰能最快地發現這首小詩相同的地方?”說話的語氣、情感態度和方式都有了變化,學生的反應也大相徑庭。這一次,學生馬上就露出了探索的欲望,并積極作出思考。不到一分鐘,立刻有學生找出了這首詩歌的結構形式:“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讓……能……,不會……”與之前學生需要我一遍遍引導的表現完全不同,時間上也節省了許多。由此可見激發學生情趣的效果。
二、注重教學過程,忽視常規教學訓練
對于年輕教師而言,很容易把學生帶入興奮點,但是常有學生因興奮過頭而無視課堂紀律的現象。怎樣讓學生既興奮又能遵守規則,做到“活而不亂”?這個“收”與“放”的尺度把握就全在老師了。在第一堂課中,有學生講到“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人類畫一個奧特曼……”立刻有學生開始討論奧特曼,由奧特曼討論到怪獸,等等,課堂的重心開始偏移,我采用“小朋友,快坐好”等方式都不見湊效。課后,我反思了一下,發現這一切源于我平時忽視了常規教學訓練,在學生興奮時沒有有意識地教育孩子遵守課堂秩序,沒有引導孩子圍繞中心進行思維發散。在第二堂課中,我馬上調整了聽說要求,加重語氣強調了范圍,并及時運用激勵手段,學生立刻見好就收,沒有出現偏移課堂內容的現象,學生思維活躍而有序。
三、注重朗讀訓練,忽略教學評價
朗讀是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在本詩的教學中,我兩堂課都注重朗讀,但收到的效果卻不一樣:第一個班上完后只有少數學生能背出,第二個班在課后卻有大多數同學能流利地背出。同樣的朗讀量,因為方法的不同差別很大。第一個班級我采用的是分散解剖的方法,學生每一個小節仔細地去朗讀品味,卻沒有真正到位,就算是老師指導了他們朗讀,卻仍然只有部分接受能力強、記憶力好的學生能背出。第二個班采用的是整體進入的方式,學生通過初讀掃除生字障礙,讀順課文;細讀讀懂課文內容;品讀課文,感悟文本,獲得情感體驗和他們自己的經驗。學生們不但很快地理解了文章的重點難點,能將其背出,有幾個孩子還自己編出了比較押韻的詩句。課后,我仔細想了一下,除了方法的不同外,我采用了不同的評價方式也是導致差異的原因之一。同樣是全班齊讀,在第一個班我只評價了一句:“我覺得你們還沒有把感情讀出來。”然后教他們如何讀出感情,怎樣讀會比較好。在第二個班我的評價是:“孩子們,老師感覺到你們讀出了小鳥的歡樂,西西的痛苦。你們能不能再體會體會,讀出更多的感情出來?”“誰能率先作個示范,帶著自己的感受更好地讀讀這首小詩?”這樣一來,學生開始鉆進課文,自然地讀出了感情。當我再次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把班上摔斷腿的盛金劍同學與詩中角色西西進行情感類比時,學生能完全融入課文,不僅能設身處地地體會西西只能坐在屋里望著窗外小樹和飛燕的落寞和急切企盼痊愈的心情,學生朗讀時更是流露出了關愛同學的感情。這樣的遞進式朗讀訓練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開始有所感悟,有所聯想,為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作了良好的鋪墊。
此外,老師上課的時候容易注重整體而忽視細節。一堂課的整體設計能反映老師的教學思路,如果課堂實施時不注意細節問題,同樣會大大影響教學效果。我在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沒有注意語言的藝術性和針對性,就導致了學生偏離文本現象。第二堂課有意識地加強了語言的藝術性、針對性和細節的處理,教學的效果也得到了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