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衛東 欒春英
摘要: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系統,隱含在城鎮建設的外表下,成為衡量小城鎮現代化程度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本文介紹了城鎮基礎設施的現狀及與城鎮發展的關系,并對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的模式與標準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基礎設施;規劃;模式與標準
1城鎮基礎設施現狀問題
第一,全國1999年底普查城鎮鎮區平均人口為6700人,人口規模小,難以保障基礎設施的使用運行。城鎮現有人口作為基礎設施的使用主體,規模偏小,吸附和集聚程度很低;
第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投資渠道和投資主體僅僅在大多城鎮為單一性的政府投資方式,而中國城鎮的政府財政多數處于“吃飯財政”狀態,因此,很難實現對基礎設施總體規劃的詳細深化與基礎設施的實施運行;
第三,城鎮現狀建設用地最大特點為建筑布局無秩序與道路紅線的缺乏控制,因此,基礎設施埋設按規劃埋設很有難度,需要大規模動遷,無形中增加建設資金投資量;
第四,城鎮二、三產業不發達,城鎮居民經濟收入較低。即使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得到保障,后期的消費過程與維護循環過程卻得不到資金保障。
第五,現行總體規劃工作的粗放形式使得規劃工作難以深入,假使拋開這一因素,城鎮在實施建設基礎設施過程中也會有一系列的問題,如普遍建設比較容易施工的專項,如電力、電信設施。
2 基礎設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基礎設施對小城鎮發展促進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小城鎮依托基礎設施條件的不同,則發展也各有特點,經過歸納分析,得到以下幾種發展模式。第一類是緊臨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區,該類型城鎮的基礎設施系統可較大程度依托于城市基礎設施條件;第二類是距離中心城市距離較近,沿主要交通干線相對集中分布的城鎮,這一類別城鎮可形成城鎮連綿群的聯合發展機制;第三類為點狀獨立分散分布的小城鎮,這一類別的小城鎮主要是處于偏遠山區或邊遠地區,既沒有城市基礎設施的依托,也沒有區域間的協作可能,本身經濟發展還薄弱,由以上的特點決定其需要建立獨立的基礎設施系統,但實施建設不太容易。
基礎設施與城鎮具有區域性協調的特點,城鎮間的聚集和擴散活動總是通過城鎮間的交通以及各種基礎設施網絡進行的,因此,基礎設施的發展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中心城鎮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模式相對是合理的。
3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對策
針對上述現狀與問題,提出以下幾個主要對策。第一,應擴大城鎮人口規模,發揮小城鎮基礎設施的規模效益。只有當使用人口達到一定規模時,才能使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最大的規模效益。小城鎮人口為2000人口規模時,人均投資最大,當城鎮人口為40000人規模時,人均投資最少,人口大于30000人規模后,人均投資就大體在3500元左右浮動。這表明,城鎮人口聚集到3萬人時,才是基礎設施投入產生規模效益的最經濟投入期。
第二個是多元化籌集資金,經濟基礎是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的根本,目前由城鎮政府單一投資支撐基礎設施建設不容易實施。首先,可鼓勵民間投資和個人投資建設行為,政府采取一定的政策吸收這部分資金;其次,政府也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吸納各方面資金,嘗試采用新的融資方式引導社會投資建立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城鎮政府不僅僅應建設好城鎮的面貌,也應適當增加財政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第三是要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的規章制度。應建立起一套符合于總體規劃相關基礎設施的法規和制度,制度建立應體現,一是對舊有現狀阻礙拆遷應有什么補償;二是制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順序;三是應該平衡好建設、經營、用戶之間的公平利益關系;四是應該保障籌集、運營、保養、使用者付費方式、項目受益的可實現性。
第四是建立合理的城鎮基礎設施產品與服務價格體系。現行好多城市將有效益回收的基礎設施項目出賣給個人。第一類是能夠明確受益者并能計算費用的,可引入市場機制,遵循了價值規律,實行商品化經營有償使用,如供暖;第二類是雖然能引入市場經濟體系,但是社會公益性強,群眾利益很容易遭受到侵害甚至被控制基本生活所需,如給水、供電。在現實中,政府很難平衡這部分的私人利益和公眾利益的關系,如果轉化為私人經營行為,出現問題后又很難通過合理化手段管理。因此,個人觀點認為,應當采取政府控股起牽制作用,創造條件向第一類轉化;第三類為面向整個鎮區,無法向具體受益者收取費用,如雨水排放、街道環衛、公共綠化與防災設施等。這一部分很難引導其他融資途徑,因此,則完全由政府通過財政安排解決,解決方式也應體現靈活機動的方式,如道路綠化種植有價值的經濟作物來支撐環衛資金的舉措。
4 基礎設施各專項規劃的模式與標準
4.1 能源系統
能源系統是為了滿足人民生活提供能源使用的系統,主要包括供電、燃氣與集中供熱專項。結合能源系統本身的特點以及總體規劃所涉及的內容,分析能源的負荷容量、能源的來源與能源分配網絡系統三個因素。
供電系統在城鎮總體規劃階段,經概括總結,內容深度應包含用電負荷預測、電力平衡、確定電源和電壓等級,并做出電力網規劃及主要供電設施配置,發達鄉鎮或有特殊要求的鄉鎮還應確定高壓線走廊以及提出近期主要建設項目;燃氣系統應包含燃氣負荷預測、供氣氣源選擇、燃氣輸配管網形制選擇與燃氣輸配設施選擇;供熱系統應包含熱負荷計算、集中供熱熱源選擇、供熱管網形制選擇以及制熱站與制冷站的設置。能源系統的規劃首要是對能源需求量的準確預測,預測形式根據使用對象分為按用地規模平均預測,按人口規模平均預測,按三產比例預測以及按建筑類型預測等方式。其中,電力負荷應以城鎮實際供電對象選取,為鎮區或鎮域;能源來源的方式分為上級能源的區域分配、本地區自行建立能源來源;網絡體系主要考慮到按城鎮布局所確定的各個原則,如避免穿越主要道路、接近大容量用戶等。
4.2 水資源與排水系統
水資源是生命需要的最基本資源,這類專項性質類似于能源系統,因此,也分為能源的需求平衡、能源的來源與分配網絡系統,還應體現一個區域間的水資源利用及回用問題分析。
水資源是生活生產的基本保障,這一資源有自然條件的限制,是資源承受容量的主要參考對象,這一因素甚至限制了城鎮的規模以及工業產業的發展。其能源形式分為地下水資源與地表上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資源存在著能源保護的問題。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水資源符合測算、水資源需求預測以及用水的平衡分析,還包括水源地的保護規劃以及水廠與給水管網的設置。
排水體系是現小城鎮矛盾最突出的地方,現狀城鎮因為生活用水量不大、工業規模不大,排水污染程度不高,因此多采取自然排放以及明溝排水。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鎮規模的擴大,一些類別的工業生產,水排放則必須應采取處理措施。
4.3 通信系統
隨著生活水平現代化程度的提高,通信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影響改變了郵政工程、電信工程與廣播電視工程的形式。通信系統以電信功臣規劃為主,同時包括郵政、廣播、電視規劃的相關內容,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用戶的預測、局所規劃、管道規劃以及移動通信規劃等內容。
用戶預測首先確定用戶對象,即鎮區或鎮域人口,按人口的普查特征分為相關分析方法以及普及率法、分類普及率法等;局所與移動通信是隨著通信事業發展的新形式,首先要依據上一級別電信工程規劃內容:郵政、廣播與電視規劃主要為郵政局所按工作業績預留使用用地轉播臺與管線敷設規劃。
4.4 環保環衛系統
環境系統規劃能保障小城鎮擁有良好的面貌,而環境衛生系統規劃則是保障這一良好面貌得以維持的基礎。而在多數城鎮總體規劃編制中,缺乏系統的環境衛生規劃內容。環境保護規劃具體分為城鎮的水體環境保護規劃、大氣環境保護規劃、噪聲環境規劃、固體廢棄物規劃、城鎮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環境衛生規劃具體分為城鎮生活垃圾的處理與綜合利用、城鎮環境衛生公共設施規劃、環衛設施的面積指標體系規劃。
參考文獻
[1]覃建芒,小城鎮規劃管理研究,小城鎮建設,2004
[2]劉紅記,小城鎮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焦作大學學報,2004
[3]上官建龍,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的思考,山西建筑,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