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斌
在江蘇省啟東市養貂業界,家住東海鎮戴祥村的下崗工人趙冠軍可謂“老師傅”了。他是啟東市規模化養貂的先驅者,先后手把手帶出了十多個養貂大戶,還是當地少數幾個能獲得種貂高產崽率的養殖能手。作為養貂業界的“長青樹”,他最讓人信服的,還是在2007年貂皮市場遭遇“寒潮”,同行紛紛洗手不干時,他仍執著地將300頭種貂完好地保存了下來。這不,當國際貂皮市場出現強勁反彈時,手中擁有千頭商品貂的老趙又成了笑迎春天的勝利者。
已是年過半百的趙冠軍,回想當年養貂,實是無奈之舉。2002年春天,他從城里下崗了。40多歲的人能干什么呢?打工吧,身體不如20多歲的小伙子,而且也沒有什么手藝絕活;做生意吧,城里大街小巷的商店競爭也是異常激烈。迷茫中,趙冠軍瀏覽致富報刊,突然被一個特殊的行業吸引了。書上說:“貂是珍貴的制裘原料動物,其毛皮具有針毛挺直、靈活華麗、絨毛豐厚、保暖性強、皮板輕薄、柔韌結實等諸多優點。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種貂一般需要3~5年才有繁殖能力。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內外對貂皮等珍貴毛皮的巨大需求刺激了我國貂養殖業的發展,養貂已成為農民致富的新途徑。”年輕時自學過獸醫的趙冠軍發現,貂雖然養殖技術有難度、成本高,但市場空間大、利潤高,于是他就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個行業中。
為了養貂,趙冠軍從市區重新搬回了鄉下老家,并傾其所有,一下子“吃”進了80頭種貂。8萬元的基礎設施投資,著實讓人捏了一把汗。為了節約成本,他自己動手摸索著制作貂籠、探索養殖竅門。盡管趙冠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頭一年貂的產崽率并不理想。然而養貂的高回報卻讓趙冠軍沒有料到,他在年底一算賬,欣喜地發現竟然頗有收獲,嘗到甜頭后他就停不下腳步了。
那幾年由于對皮革的需求量大,國內外貂皮市場持續升溫。在鄉親們的觀望中,趙冠軍的種貂存欄量先從80頭上升到100多頭,后來再攀升至200多頭,隨著種貂繁殖率的不斷提升,他當年繁殖并出售的商品貂開始突破1000頭。每頭商品貂100元左右的獲利讓不少人為之動心。鄉親們坐不住了,紛紛找到趙冠軍學習養貂技術。三年間,他毫無保留地將養貂技術傳授給了十幾個養殖戶,趙冠軍成了鄉親們學習養貂的“老師傅”。趙冠軍領著鄉親們從強化科學管理入手,通過提高種貂繁殖率、降低飼養成本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2007年,逐漸了解并熟悉貂皮市場規律的趙冠軍開始預感到市場可能回落,他又提醒大伙注意防范養殖風險。但養貂業的高回報率還是讓相當多投資者盲目地加入到了養貂的行業中。2007年下半年,是許多養貂者無法忘記的時期。當時由于國內市場商品貂的數量遠高出國際市場對貂皮的需求量,直接導致了國內貂皮價格大跳水。面對貂皮價格不及飼養成本的嚴峻形勢,許多不堪重負的養殖戶只好含淚殺貂,不少新養殖戶甚至虧得血本無歸。
別人殺貂關門欲哭無淚,趙冠軍也在舉棋不定。按常規,養殖業從低迷到興旺一般需要較長時間,而硬挺只會陷于虧損。痛苦中,從不輕言放棄的趙冠軍,2007年年底憑著他的那份執著與耐心,認真地調查國內貂業受重創后的種貂存欄情況。他從啟東、南通銳減的種貂數推算出國內的大致數字,再上網了解國內皮革相關行情。真是一算嚇一跳,趙冠軍敏銳地發現,國內種貂量降幅幾近一半,他確信,一夜間出現的市場空當昭示著貂皮市場會提前復蘇。
就在業內人士繼續關門歇業的嘆息聲中,趙冠軍作出決定,留下了棚舍內的300頭種貂。果然不出他所料,2008年剛剛過了春節,國際皮貨商就因為擔心種貂銳減后貂皮價格會出現高位反彈而大幅抬高了收購價,不到兩個月就從每對貂皮價不足400元強勁上漲到了500多元,漲幅高達30%多。如此利好消息,讓趙冠軍笑得合不攏嘴,他又開始放手一搏了。經過他的精心飼養,300頭種貂完好無損,而且開春繁殖后仔貂的存欄量一下子增加到了1000多頭。春去秋來,隨著貂寶寶一天天長大,國際市場貂皮價格堅挺中又有提升,趙冠軍真是喜上眉梢心里甜,到2008年年底,那1000余頭商品貂就讓他有了幾十萬元的收入。這正是:“用腦養貂天地闊,處險不驚迎春天!”(江蘇 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