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光
摘要當今視覺文化的廣泛傳播,使得審美世界全新轉向,人們的審美心理蘊含了新感性的支點與視覺新奇。娛樂的觀賞快感滿足了人們較低層次的基本心理需求,而人們的價值需要將會順沿一定的層級攀升。審美活動依賴于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雙向建構,追求審美對象的審美意義是更高水準,為此,藝術家應該成為具有廣闊視野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和行為者。
關鍵詞視覺文化;審美心理;主體與客體;價值
視覺文化是影像與形象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形態,它打破了以往視覺藝術的邊線而向整體的生活突進,集成并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每一寸空間。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同時也標志著文化藝術審美活動的異變——傳統教化轉向由視覺刺激帶來的快樂想象,日常生活審美化。
一、視覺文化時代的審美活動異變
有研究證明,人的知識和信息大部分是通過視覺獲得的,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視覺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使得文化成為共享,藝術歸屬大眾。商品觀念進入文化后,不僅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邊界正在消失,而且,藝術作品正在成為商品,審美也從形而上的純思辨的形式,轉向人人皆可享受的感性的愉悅和滿足。“通俗文化亦即大眾文化,顯然與商業社會中壓倒一切的價值和共同趣味密切相關,它之所以是通俗流行的,正因為它是輕松愉快的。”
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追求視覺快感已經成為深受視覺文化熏陶的現代大眾的基本需求”。依據“后現代主義”的美學特征,審美世界將全新轉向:(1)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轉變。隨著商品觀念的滲透,藝術家和公眾間的界限被打破,同時雅俗文化之間、純藝術與大眾藝術之間的界限也在模糊,只要是具有視覺感知能力的公眾無須受到藝術修養和文化水平等限制,都可以參與到審美活動中去。大量“圖像化”的審美對象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比比皆是。(2)審美方式的轉變。在后現代主義學者那里,審美的過程“突出地強調了超負荷感官、審美投入、消解主體中心的夢幻知覺,人們總是熱情投身于這一系列泛化的感官體驗與情感體驗”。由于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參與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所以,在藝術作品的審美過程中也就存在凝神專注和消遣兩種方式的對立。凝神專注是個體對某一藝術門類的膜拜或欣賞,而消遣方式往往是觸覺上先形成習慣,再引導視覺,它適合大眾對非膜拜藝術的接受。
當今,后現代審美的重形象、重感性、重視覺愉悅的特征,業已成為中國當下文化藝術及其審美的重要參照。但終究中國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因此,發揚民族文化優勢,強調民族的審美情趣,吸收世界藝術的精華和優秀遺產,更新觀眾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感受,才能更好地促使人的感性全面發展。
二、視覺文化的審美活動意義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圖像(視像、影像)有其特殊意義。“審美化”在某種含義上來說就是“圖像化”,圖像也是最能體現當代審美價值特色的普遍性事物。圖像帶給人們普遍性的審美享受,滿足了大多數人的審美需要。在目前這個大眾社會里,占據統治地位的是視覺文化觀念。圖像組織了美學,率引了觀眾,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由電子媒介所生成的圖像,以鮮明逼真的直觀使人們獲得審美愉悅,從而改變了人們原來從文字中獲得想象而又形成內在視像的審美方式,而且與靜態的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等)相比,又極大程度地改變了以往人們對視覺形象的靜觀凝視而致反思的觀看方式。影視、廣告等視覺文化營造了現實生活中廣泛的藝術氛圍,刺激了人們特殊的審美需要。
審美需要是審美價值產生的前提條件。作為一種較高層次的需要,審美需要主要屬于精神性的享受和發展需要。圖像審美使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能力有了時代性的變化和提高,生活中大量的圖像化的審美活動,對于人的全面本質的豐富和占有是極為有益的。
藝術家往往賦予藝術品以某種審美意義,從而引導人的價值取向。偉大的藝術能激勵人們的現實行動,它的力量源于審美對象的審美價值,來自于藝術家的審美創造能力。審美價值本身以它們的精神教育人,作品審美感受的豐富性和持久性決定著其審美價值的大小以及感染強度。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美是調節矛盾以超入和諧,所以美對于人類的情感沖動有‘凈化的作用。”眼下我國許多較高收視率的影視作品,如《闖關東》《走西口》等,無不是特定群體生活的再現,是一段歷史的重現,也是人性、人格魅力的體現。從劇情畫面,到每一次人物矛盾沖突,總能撞擊到心靈,或沉重或激揚,足以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創造力與其作品的審美價值。
藝術家在作品的創造過程中,選擇新視野,探索不同的途徑及形式,才能喚起觀眾新鮮的感知、想象和理解。“審美價值是客觀的,這既因為它含有現實現象的、不取決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質,也因為它客觀地不取決于人的意識和意志而存在著這些現象同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存在著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審美價值是審美對象內所包含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并且給人以審美享受的某種社會性的客觀屬性,審美價值存在于主客體的關系中。能給人以審美享受的圖像,才具有審美價值。“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對生活的反映的產物,只有通過傳達而獲得了物質存在的形態,才能為廣大群眾所感知,在社會上得到流傳,并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它所特有的作用。”所以,“我們在文藝創作時,要以公眾認可的價值標準為標準,以人們形成的審美情趣、審美取向為秩序”。
三、審美活動中的“雙向建構”
在價值美學論中,審美主客體的關系是最為重要的范疇。蘇聯當代著名美學家斯托洛維奇指出:“價值形成中客體和主體的關系問題——這是價值論的中心問題之一。”視覺文化的主要傾向與視覺成分中的娛樂現象,涉及娛樂與藝術的審美問題。英國學者H.A.梅內爾在《審美價值的本性》中提出:“一個拒絕娛樂性享受,勤奮于他的嚴肅藝術文化的人,將使生活不和諧。沒有任何事實證明娛樂的享受對藝術的享受是有害的。只是不同種類的享受罷了,區分他們是美學的重要任務。”“娛樂使我們的舒適和愉快的直接感覺興奮起來時,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好藝術則不會喚醒這種直接的感覺”,而是通過“喚起行為的能力”來擴展我們興奮和舒適的感覺。由此可以看到,娛樂性享受和娛樂快感無害,而娛樂快感與審美愉悅之間有區別,其次,具有審美價值的審美客體會給人帶來審美愉悅,而獲得審美愉悅需要具備相應的審美能力。
審美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其內涵是領悟審美對象的美。它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一種特殊體驗。其實人人都能欣賞美,只是每個人所獲得的審美享受不盡相同罷了。亦是,審美觀不同,審美能力也不盡相同。審美能力通常包含審美感受力、審美想象力、審美理解力和審美鑒賞力等等。比如說,一部影視作品的核心,
是在影屏上塑造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藝術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是人物性格、命運與具體環境互動顯現的社會生活再現,戲中人物的情感糾葛又往往是特定社會環境中的人性張揚或交流的感性呈現,而戲中的矛盾沖突也往往是由這種人性的張揚同當時社會局限造成的社會現象構成,并在電影或電視劇中藝術地反映出來。在這里,具有較強審美能力的觀看者能在其中理解和品評,發掘出蘊藏在審美對象深處的本質性的東西。因此,審美的文化性和審美經驗,需要相應的審美教育。
視覺藝術的審美活動,依賴于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雙向建構。在這里,圖片、圖像等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為審美客體。藝術作品是否存在審美價值,取決于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與審美創造。美學家斯托洛維奇在他的《審美價值的本質》中提到,作品的審美價值由這樣的“參數”所制約,如“認識意義、創作技巧、表現在其中的藝術家精神世界的豐富性、社會問題的深度和社會理想的重要意義”。強調:作品的藝術價值“取決于對所反映的現象的審美實質進行審美評價的準確性”,并以它的教育可能和能力為前提,通過產生審美享受的精神創造力的自由游戲來實現,形成藝術的“享樂功用”與“娛樂功用”。顯而易見,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審美創造和審美經驗的結晶,是現實與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它也反映了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與審美能力。另外,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其教育功用與“娛樂功用”并不矛盾,但教育功用是藝術娛樂功用的前提。
四、視覺文化的社會責任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在藝術家看來,一切都是美的,因為在任何人與任何事物上,他銳利的眼光能夠發現‘陛格,換句話說,能夠發現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內在真理,而這個真理就是美的本身。”我們說,人在社會實踐中獲得對客觀規律的體驗叫“真”,有益于人類和社會發展的功利價值叫“善”,那么真與善相統一審美基礎上形象感性顯現出來的就叫做“美”。接觸審美對象,人們總是通過形象去感知、領悟、聯想、思索,在這個心理過程中產生美感。
審美感受是構成審美意識的基礎,在視覺藝術的審美活動中,如果受眾沒有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缺乏審美發現、審美判斷等條件因素,那么這個受眾個體就不可能參與審美活動。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也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自己雖不是畫家,沒有親手產生出美的力量,我卻有審美的感覺、審美的理智,所以我才能感覺到我外面的美。”顯而易見,在某種條件下,受眾的審美發現來自于審美的感知,而受眾的審美感知源于自身社會性的“審美器官”。
審美發現與審美趣味密切相關。審美趣味表示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外表或內蘊的審美特性的一種情感趨向和選擇的指向性。受眾有了審美情趣,才會從一定審美需要出發考察審美對象所產生的主觀情趣、態度和追求。審美趣味也是人的審美情感、審美觀點、審美態度、審美能力等方面的體現,審美趣味同人的思想、性格、氣質、特定心境都有密切聯系,是通過個人主觀愛好形式表現出來的。所以,受眾的審美趣味無不體現著個性和多樣性。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能看到的影視作品,正是伴隨著不同的審美指向,才產生出了不同的審美效應。
在今天,藝術家面對的是一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復雜的現實,審美領域與政治、倫理、環境等公共領域彼此交疊,符號和意義在媒體傳播中不斷延異。為此,藝術家應該成為具有廣闊視野和深刻洞察力的思想者和行為者。社會需要藝術家以更多的優秀藝術展現于受眾的審美視野中以滿足相應的審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