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燕 陳穎聰 謝 芳
摘要影片《阿甘正傳》被眾多觀眾及影評人所熟悉,從其取材到拍攝都堪稱經典。影片主角阿甘所歷經的時代也可謂是美國歷史上眾多矛盾紛爭突發的時期:越南戰爭;肯尼迪總統遇刺;水門事件的發生以及修改了傳統“美國夢”,影響深遠的“反文化”運動。如今,“美國夢”再次被美國當選總統巴拉克-奧巴馬點燃。這個隱形、卻又無時不在領導美國人行為和生活原則的夢想,如何在變化中影響著過去和現在的美國。
關鍵詞《阿甘正傳》;美國夢;“反文化”運動
一、引言
由美國派拉蒙影片公司(根據溫斯頓·格魯姆同名小說改編),于1994年攝制的彩色影片《阿甘正傳》,獲得該年度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奧斯卡金像獎,成為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同時它也是美國“反智電影”的代表作,充滿著好萊塢電影回歸的保守主義精神。影片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阿甘,智商盡管并不高,但在他身上賦予了在20世紀的美國社會已經遠離許久的誠實、守信、勇敢、真誠等美德。由羅賓·萊特·潘飾演的珍妮,則是墮落的象征,她染上了幾乎所有的惡習,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后她死于一種病毒——其實影射的是艾滋病毒。拍攝背景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時值多種矛盾的集合體:備受譴責的越南戰爭;駭人聽聞的總統遇刺,不光彩的水門事件以及影響深遠的“反文化”運動。這里要著重提到的是當時美國的“反文化”運動,因為它不僅僅屬于當時的美國,也屬于當時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此外,影片中作為當時“反文化”運動一個典型代表的珍妮,在用一切可能修改著傳統的“美國夢”。
二、什么是“美國夢”
(一)什么是傳統的“美國夢”
300年前,當英格蘭移民乘坐著“五月花”號橫穿大西洋來到馬里蘭州,尋找一塊清教徒能居住的“凈土”時,“美國夢”已開始悄然萌芽——美國給了全世界每一個人均等的機會,只要努力奮斗,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300年后,這個國家已成富饒之邦,然而,“美國夢”并沒有消逝,只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它擁有了更多的“內涵”。那么,什么是傳統“美國夢”?“眾多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觀點不一,不同的美國人也有不同的解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教授朗·梅勒接受《環球》雜志記者采訪時如此回答。不過一般而言,“美國夢”包含幾個要素:美國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機會;成功取決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這些要素是與歷史密不可分的,也必須和時代背景結合起來看。”朗·梅勒說。如在18世紀,來到美國的移民都是歐洲的弱勢者,最典型的是英格蘭的清教徒和德國的破產小農民,當他們來到還是殖民地的美國時,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強烈,也自發地落實了民主。于是,“平等權利”成了“美國夢”的一個內涵。而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西部發現多處金礦,有些幸運兒開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這波“淘金潮”的傳奇,推動了移民西進的浪潮,也為“美國夢”抹上了濃厚的金黃色彩。然而,在南北戰爭前后,美國開始了工業化。歐洲來的移民更多地進入紐約、芝加哥。底特律等新興的工業城市。從此,“美國夢”有了新的內涵。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奮斗起家的工商業巨子。比如依靠個人發明而創立通用電氣公司的愛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銀行的摩根,發明汽車生產線的福特。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起家寒微,但通過勤奮終于創立了自己龐大的事業,成為傳奇人物。這也成為傳統“美國夢”的特征。那么,影片中的其中一個歷史背景:“反文化”運動對那時的“美國夢”又有何影響呢?
(二)“反文化”運動影響下的“美國夢”
1.什么是“反文化”運動
提起“反文化”一詞,人們會很自然地聯想起美國60年代的搖滾樂、吸毒、性反常、墮胎、裸奔等迷戀怪癖和追求荒誕的嬉皮文化,以及嬉皮士們在紐約中央公園、舊金山金門公園和紐約郊外伍德斯托克的晝夜狂歡,乃至以后的“政治正確”,多元文化及其對主流文化的挑戰。嚴格從字面上理解,“反文化”運動是指始于美國60年代,隨著越戰的結束而告終的在青年人當中流行的以反戰和反主流文化為特征的一種價值觀、文化和生活方式。第一次將“反文化”歸結為以60年代發生在美國社會政治、文化領域的青年人抗議運動為特征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海沃德分校歷史學教授西奧多·羅斯扎克。他于1969年出版的《反文化的誕生:反思技術社會及其年輕人的反叛》一書,在嬉皮輟學者和學生中的激進分子這兩個分裂的群體中間找到了契合點,那就是反文化,亦即反抗以技術為主體的工業化社會。在他的定義中,反文化運動是指60年代發生在美國社會的一切抗議運動,既包括校園民主運動、婦女解放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反戰和平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同性戀者權利運動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搖滾樂、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義和自我主義的復興等方面的文化“革命”。反文化運動的主要口號是:愛、正義、自由和和平。就運動本身而言,它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①民權運動;②反戰和平運動;③文化反抗運動,即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反抗一切現存文化的運動。抗議運動的主體為在“嬰兒潮”頭十年出生的人。雖然此次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在70年代中期暫告一段落,而在文化領域而言,由于嬉皮士們的反抗手段日益激進,運動也因逐漸失去了社會的廣泛支持而日趨衰落下去。然而“反文化”運動卻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改變著傳統的“美國夢”。
2.“反文化”運動對傳統“美國夢”的影響
前文中已提到傳統的“美國夢”,總的說來,傳統“美國夢”尤其注重物質上的積蓄,側重干對財富的渴求和追逐;在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中,嬉皮士們采取了各種與當時的主流文化大相徑庭的極端方式,極大的表現出對資本主義傳統價值觀的懷疑以及對工業社會和富裕生活的反抗;他們更多的是看重精神上的滿足,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在他們頹廢的生活方式背后,卻閃爍著一種激進的、憤怒的、甚至不乏浪漫色彩的理想主義之光。究其根本的原因主要有三點:①60年代美國經濟的急速增長。近六成的家庭自報工資收入屬于中產階級。僅從40年代后期起,平均家庭收入已由3083美元提高到了5657美元。用阿道夫·伯利的說法,美國那時是“奔馳的資本主義”。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則把這時的美國社會稱為“豐裕社會”。②電視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再次證明了人們常說的“眼見為實”,從而人們更加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說教。③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使“嬰兒潮”一代開闊了眼界。年輕人普遍地傾向變革,喜歡質疑,不相信說教。從科技到教育,從就業到生活,當時的美國較之以往出現了日新月異的提高。此外,則是當時美國國內外的危機:一是美國國內的社會動蕩,二是冷戰的陰影。這些都成為傳統“美國夢”發生變質的
客觀因素。早在1955年秋,愛倫·金斯堡在舊金山第6畫室朗誦了他的長詩《嚎叫》中“火神”(Moloch)一章,震驚了美國聽眾,成為美國第一位引人注目的“垮掉派”作家。詩中,他大膽地謳歌了青年反叛者用以反抗金錢、機器和戰爭為主宰的社會的理想:毒品、瘋狂和同性戀。不少評論家認為,愛倫·金斯堡的這首長詩為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指明了方向。
三、《阿甘正傳》與“美國夢”
影片導演羅伯特·澤梅基斯意在通過此片重新肯定舊的道德及社會主體文化,宣揚60年代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它又否定了其他前衛的新文化。所謂意識形態,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的思想觀念,代表了某一階級或社會集團(包括國家和國家集團)的利益,又反過來指導這一階級或集團的行動。社會條件改變了,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基礎和行為改變了,反映這些條件和利益、指導行為的意識形態也會隨之調整變化。就此而言,意識形態可以轉變,但很難“淡化”或消失。但就其涉及的價值觀而言,美國知名社會學者李普塞列舉出五項:即自由、平等、個人主義、民粹主義和放任經濟。以后的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加上了樂觀主義、實用主義、理想主義、潛在的種族優越感以及霸權主義。而當時在充斥著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越南戰爭以及冷戰對峙、經濟繁榮和社會動蕩等方面的問題下,阿甘身上所保留著的誠實、守信、勇敢、真誠等,在當時的社會已經遠離許久的美德,是導演極力要渲染的;相應的所謂“前衛的新文化”指的就是當時的“反文化”運動,這由阿甘所摯愛的珍妮來展現,她與其男友服用當時毒性最強,迷幻性最強的毒品之一LSD。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莫里·里瑞把它稱為League of Spiritual Discovery——心靈發現同盟,簡稱LSD。蒂莫里·里瑞和肯·克西和“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代言人艾倫·金斯堡等人通過所謂的“酸劑試驗”發展出對迷幻劑的一套獨特見解。他們認為LSD這種強力致幻劑提供了人們去探索自己和內心潛藏著的“神性”力量的途徑,相信LSD不僅能改變感覺和意識,對于掙脫外來壓抑、重獲內心自由也很有效。這些觀點在嬉皮士運動中成為反文化的精神導師,將LSD的使用擴展到更廣群體。阿甘對珍妮始終如一的愛情,對多項歷史事件的參與,作為一個美國人的典型,與其說是對其他前衛的新文化的否定,不如說是對它們的包容。畢竟對那個時期美國的大多數而言,“反文化”運動雖然行為上過于激進,但其提倡的愛、正義、自由和和平是被大家所接受的。就劇情本身發展來看,影片導演也很難不接受傳統“美國夢”正已漸漸被修改這一事實。
四、結語
現在,已漸漸被人們淡忘的“美國夢”再次被新當選總統巴拉克‘奧巴馬點燃,因為美國民眾相信他本人就是“美國夢”的最好注釋:出身貧寒,依靠自己的奮斗和努力贏得今天的成績。并非要在此歌頌另一位“美國式”的英雄,而是要證明“美國夢”在美國人心中是多么根深蒂固。總之,影片《阿甘正傳》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演員的成功演繹,還在于它所蘊含的豐富的社會政治、文化信息,將可見的文學與不可見的文學有機的融合。因此能否準確理解影片還取決于觀眾對其中的歷史文化信息的解讀。對于我們這些歷史文化的旁觀者來說,以電影這種視覺媒體作為引子來了解歷史、文化,不僅很有意義,也必然是一種充滿了樂趣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