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玲
摘要:流行文化傳播的日漸迅猛是有目共睹的。它的突起構成了對傳統文化或多或少的擠蛻和或明或暗的挑戰,當然這不是說流行文化就一無是處。可綜觀目前社會形態,流行文化中的低俗文化對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青少年盲目的崇拜和跟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因此,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欣賞水平勢在必行。
關鍵詞:流行傳統欣賞水平文化
流行文化的興盛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然而在我國流行文化被廣大青少年甚至成人盲目的推崇,以至于流行文化在新一代民眾的心中漸漸取代了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博大精神也逐漸地被忽視和踐踏,這也就引起了人們的擔心。因為流行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西方文化征服世界的一種重要力量,它成為西方各國向世界擴張的文化先鋒。鑒于此情況,筆者就提高青少年欣賞水平的必要性,作了以下探討。
1.流行文化的興盛和傳統文化的缺失
流行文化正是在傳統文化日漸淡出的時期蓬勃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以來,流行文化被過分的追求,導致了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嚴重缺失。如果說當年汪國真的抒情詩風靡全國,鄧麗君的歌深入人心是時代需要的話,那么現如今熱捧的低俗文化卻讓人有些擔憂。
1.1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傳統文化處境艱難
流行文化中的人們在感情的追求上已不再禁忌,人們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文化中詠頌那種“終生不渝”的愛情,“父嚴母慈”的親情,“莫逆之交”的友情,而是玩味種種灰色甚至黑色的畸情和濫情。這在一些影視、小說、網絡等流行文化上表現得格外明顯。也就是說,流行文化中,情感的神圣性已為世俗性所逐漸取代,情感越來越不會成為一種唯一的、神圣的、超功利的、終極的目的,而是更多地受制于現實的種種計較和制約,附著于種種現實利益之上,甚至異化為一種交易的工具。在這娛樂化的追求中,“準暴力”和“準情色”在流行文化中初露端倪,并一度被時人稱為“殺得一個不剩,脫得一絲不掛”。這都說明了當前流行文化的強勢地位以及被廣為人們盲目接受的現實。與之相比,傳統文化則顯得處境艱難。
1.2流行文化日漸低俗,青少年深受其害
進入90年代以后,尤其是21世紀之初,流行文化的娛樂化傾向突出表現為“選秀風”。2004年開辦,2005年一夜之間紅得發紫的“超級女聲”可謂將全民娛樂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昔日欲秀還蕭的內斂,變成今日急不可待的張揚,男男女女爭先恐后地在大眾面前秀自己,通過娛樂來博得名聲和錦繡前程。同時,“選秀”之火經“超女”點燃后,在全國頓成燎原之勢,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全國各地電視臺娛樂節日全面開花。中央電視臺《夢想中國》,湖南衛視的《快樂男聲》,東方衛視《我型我秀》,江蘇衛視的《絕對唱響》,重慶衛視的《第一次心動》等等一一登場。然而這些娛樂藝術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降低了藝術的水準,有的甚至是在惡搞。而恰恰這些文化卻深受青少年的喜歡,他們的腦海里已不再有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博大,取而代之的是刺激、快樂和功利。這種角度水準的藝術在無形中降低著青少年的欣賞水平。
1.3傳統經典被歪化,更被青少年遺忘
在中國,傳統文化往往“文以載道”,集中體現在與革命斗爭、黨史宣傳、現實任務有關的文化作品上,傳統文化常常著力于配合黨的當前形勢,這當中的崇高態度、犧牲精神、壯烈情懷、理想追求都被嚴肅而虔誠地表達出來,支配并主導了國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然而近年以來,失去了往昔合法性庇護的傳統文化就不得不面臨著各種文化的質疑和挑戰。昔日的“紅色”傳統文化紛紛被改編成“粉色”流行文化,并在影視頻道里大行其道。新版《林海雪原》中獐頭鼠目的座山雕變成了一個忠厚老實的老農民,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他跟楊子榮也有了情感上的糾葛,他的養子是楊子榮的私生子!同大多的日韓言情劇一樣,小白鴿時不時地跟少劍波鬧別扭,讓少劍波變得俠骨柔情起來!四大古典名著的重新翻拍也是一部跟著一部上。即將殺青的李少紅版《紅樓夢》從翻拍伊始遭遇到的是幾乎一邊倒的批評之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電視劇的定妝照讓許多觀眾不能接受。那些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生活的小說、電影,在商業社會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顛覆和利用。而現如今的青少年,欣賞的就是毫無欣賞價值的文化。他們對歷史將慢慢遺忘。
2.提高青少年欣賞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由上述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之所以流行文化在當今社會如此的放肆和日趨低俗,是因為我們現如今的青少年欣賞能力在逐步的下降。在教育和提高青少年各方面素質的時候,我們還要提高他們的文化欣賞水平,這關系到新一代的健康成長。具體分析如下:
2.1民族責任感迫使我們必須提高青少年的欣賞水平
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和性格凝聚在一起,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而每一個傳統節日恰是我們民族歷史與文化背景的具體表現。它們蘊涵著民族氣息,折射出深厚的民族國家觀,體現著傳統的社會導向和價值取向。然而在當代,越來越多的外國節日流入中國并盛行,我國青少年把外國的一切東西當作自身提高價值的籌碼,一味的追求外國文化,而視自己的文化不值得一提,這種欣賞價值觀是令人擔憂的。更危險的是影片《南京!南京!》中日軍屠殺中國人的場景中,某些青少年竟報以笑聲。因此,改變青少年這種歪曲的欣賞價值觀是我們整個社會的責任,是一種民族責任感。
2.2流行文化中的低俗文化嚴重降低了青少年的審美價值和欣賞水平
近年來流行文化不斷地變換著流行的內容,然而其中有些低俗文化卻讓青少年頂禮膜拜。例如韓劇、日劇在中國熱播后,以青少年為主的觀眾對韓國、日本的文化顯示出了強烈的興趣。走在大街小巷,總會遇到那么一些令人側目的新型人類,繽紛的松糕鞋,超級肥大的牛仔褲配上一件色彩艷麗的T恤衫,背包上別上幾個徽章,金黃色的頭發半遮半掩露出一臉不羈的表情、舉手投足之間都在向世人宣布我們是哈韓族,我們是哈日族。這是青少年欣賞水平的極度歪化。再比如,在今年春晚一炮打響的小沈陽,他的主要表演方式是女性化加俗不可耐的惡搞,舞臺上的近乎變態式發狂,外加低級趣味的語言讓千千萬萬青少年崇拜,甚至是模仿。因此有專家擔憂,小沈陽現象可能會導致未成年人審美觀念的歪化和性別意識的模糊。再看生活中,半男不女的青少年比比皆是。因此,提高青少年的欣賞水平迫在眉睫。
2.3網絡流行語異化著傳統文化,影響著青少年文字欣賞水平
我國文學博大精深。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漢字藝術更是讓人陶醉,真切反映著我國文化的發展。然而,流行文化中詞匯的無端變化是見怪不怪。廣大青少年是創造使用各種新詞匯的先鋒。走進大中小學校園,就進入了詞語的新天地,各種新詞新語在青少年口中層出不窮。比如廣泛運用的外來詞,“新鮮人”(大學一年級新生)來自英語,“秀”是英語“show”的音譯,“I服了you”“菜鳥”“東東”(東西)“大蝦”(大俠)“斑竹”(版主)“恐龍”(很丑的女人)等等,甚至將“天才”代天生的蠢材,“偶像”表示嘔吐的對象,這種對詞語的變化和歪曲解釋,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這種對中國文字的直接異化對青少年有好處嗎?筆者認為,這是不好的。它反映出中國當代青少年一個嚴重降低的欣賞水平,而且還給青年一代的文化學習帶來負面影響。
3.結束語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與血脈,是德育之根基,青少年價值觀和欣賞水平的提高工作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才會有勃勃生機。進入21世紀,流行文化中的精華我們可以汲取和吸收,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還要作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過程中,塑造青少年具有本民族文化特點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并提高青少年對文化的欣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