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義
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活動更離不開實際生活。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過程。在多年的教學活動中,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和他們所熟悉的生活實際闡述科學知識,引導他們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實踐表明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讓數學知識同學生生活有機結合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數學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數學教學中,我經常聯系生活實際捕捉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時,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它們的重量。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問題,如方便面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
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導人時,我插入:你知道人體有許多有趣的比嗎?頭與身體的比大約是1:7,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也是1:7,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的長度比大約是1: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拳頭上繞一周,就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樣利用“人體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例如,教學第一冊“左右”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刻地領會到“方向相對。左右相反”這一概念,我設計了用右手扶著扶手上下樓梯的情景,請每個小組都表演一遍。這樣的設計貼近生活,符合孩子的認知需要,學生樂于感知接受,參與意識自然大大增強。又如,教學“相遇問題”時,我請一名男生當貨車,一名女生當小汽車,讓他們分別站在教室的前后兩個黑板前,表演同時相對而行、途中相遇的情景。這樣的表演真實生動。費時又不多,但卻可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把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再現生活實際情景,既拓展了數學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保證全班同學人人參與數學學習,個個成為學習主體,創造了良好的課堂環境。
三、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價值
新課標強調讓學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為此,教師要為學生想把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比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
例如一年級學生學習了“元、角、分”,掌握了元、角、分的換算后,一位教師利用學校離雜貨市場只有400米路的有利條件。決定增加一個教學課時,設計了用兩節課的時間,帶學生上市場購物活動,規定:每人用一元錢購兩件或兩件以上的文化用品,必須用完一元錢,同時記下物品的價錢。回校后,進行購物整理,清算賬目,并評出“購物小主人”“市場小主人”若干名。雖然,教學時間占得多了點,且購物過程中也有一些錯誤,但是,學生應用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就可以從這一次小小的購物活動中得到萌芽和發展,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實踐證明,課堂上學數學,生活中用數學,把數學教學同生活實踐恰當結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于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