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口語表達是教師最重要、最基本的職業技能。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無論是傳授文化知識,培養能力技巧,還是啟迪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都離不開口語。一個教師說話水平的高低、口語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工作的優劣,也會對學生素質的提高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教師的語言藝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一、繪聲繪色的形象性
一位語言學家這樣說過:“生動、形象、活潑的語言可以給人一種快感,干癟的語言只能對人的心理產生壓抑。”在教學的實踐中也證明了這一點。那些受學生歡迎的、有威望的老師,他們的語言一定是生動形象的。聽這樣的老師講課,學生一定會有一種樂此不疲的感覺。
二、循循善誘的啟發性
善于啟發是一門藝術。人們稱善于啟發者為善教。低年級的學生自律性較差,課堂上總是坐不住。如果老師用嚴厲的語氣說:“坐好了,不要隨便說話,注意聽!”這高八度的教訓式的聲音似乎把孩子們震懾住了,學生有所收斂,可過不了多久,他們又動起來了。如果換一種方式,在班級中尋找一個自覺守紀,坐姿端正的同學為榜樣,然后說:“你們看看,XX同學坐得多端正,我看還有哪些同學坐得端正。”這么一句話巧妙地誘導學生學習良好的行為,霎時,那些頑皮的孩子,一下子挺直了腰桿,坐得端端正正的,可見這種富有藝術的啟發性語言,很有感染力,很有效果。
三、含蓄幽默的趣味性
德國著名的演講家海因·雷曼麥曾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提出更能為人接受”,幽默用于正面教育勝過空洞的說教,而用于批評則勝過簡單粗暴的斥責,他既不傷害人的自尊心,又能使其辨明是非,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對教師來說,恰當地運用幽默,會大大增加教育效果。
四、鼓舞人心的激勵性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性的語言能使學生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產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對孩子來說,一句贊揚的話比十句責罵更有效。教師堅持對學生的優點、努力、進步、成績進行肯定與表揚,是學生前進的不竭動力。也是教學的有效方法。
此外,我們還應該做到熱情親切、溫文爾雅。像“請你來!”“對不起,請重復一遍好嗎?”“別慌,說錯了沒關系!”“再想想,你肯定行!”等平易而親切的語言,我們應掛在嘴邊。
語言藝術的技巧還有很多,有待于我們每個老師去探索和發現。讓我們努力使孩子們從我們的語言中看到五彩繽紛,感到春風拂面,聽到山泉叮咚。讓我們把知識化作歡快的小溪,流向學生的心田!
游走于嚴厲與親和之間
吳希成秦立紅
案件1:2006年4月1日,被鄰里稱為“好人”、曾獲過“陜西省優秀教師”稱號的銅川耀州區南街小學47歲的邱淑娥老師僅僅因為作業的事教育學生,被學生家長糾集數人毆打至死。
案件2:2008年11月11日時間,廣東陸豐碣北中學的陳老師管理午休紀律,肇事學生被同學掩護逃脫,肇事學生帶領家長等5人大鬧校園,校長、主任和老師被瘋狂毆打。
這些慘劇雖是個案,卻又折射出目前我國教育的現實困惑:嚴格管理、師道尊嚴是教育的本意,為什么變得如此沉重?在教育發展的今天,教師對“教育原則”是堅守還是放縱?
一、嚴厲:教師的職業需求
師者的地位,決定了教師必須以適當的方式讓學生接受教育。無論是知識教育還是道德引導,都需要教師的嚴格要求和學生的行為認同。這樣教育秩序就成為教育目標達成的重要因素。彼得洛夫在《論教師的威信》一書中這樣論述:“如果沒有威信,那就意味著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正常的關系,沒有順利地進行教學和教育活動的正常條件。”教育嚴厲成為古今中外教育者的共識,正是教育職業的內在需求。對學生無原則的寬容和遷就,是教育者的失職和對受教育者的荒廢。
二、親和:教育的時代呼喚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即使是強調“師道尊嚴”的古代教育,大教育家們往往透露出人性的慈愛甚至憨態。隨著教育普及和現代意識的發展,當代教育更應該突顯教師的親和力。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現代學生可以容忍教師教學中的某些欠缺;但如果教師在教育言行中顯露出過度的孤傲和對學生的敵視以至蔑視,就可能帶來學生的抵觸和逆反。教師的親和力應該是一種愛的真情流露,只有發自肺腑地愛學生,才能真正地親近學生。真正的教師威信應是學生在心理上對教師的德、才、學的折服,而不是對教師擁有的某種權柄的懾服。這是教師工作的崇高所在。
三、平等:師生的人格關系
我們處在一個崇尚平等自由的時代,“師生平等”一時間成為社會的強烈要求,而“師道尊嚴”成了被批判的對象,甚至疾呼“師生平等”。其實,師生關系平等只適用于人格領域,指的是“師生人格平等”。教師和學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或身份,彼此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關系,在教育行為中師生當然是不能平等的。師道尊嚴代表的是教師權威地位和專業嚴謹。民主平等代表的是人際關系性質及其作用方式。如果把基于人格平等的師生關系簡單地應用在日常的師生交往過程中,無疑是錯誤的,也會帶來教育的災難。
四、寬容:全社會的道德修為
馬克·吐溫說:“當紫丁香把香氣留在了那個踩扁了他的腳踝上時,那就是寬容。”教師不同于工人做工、農民種地,他們可以把次品毫不憐惜地剔除。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期待發展的個體,教育者需要極大的關愛去包容每一個學生的點點滴滴,對思想行為偏差和文化學習落后的學生也是如此。寬容并不是毫無原則地去寵愛或退讓,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良知和創造力。
我們不能一味苛求教師成為教育的圣者和殉道者,教師同樣也是需要社會承認和包容的生命。當我們時時呼喚教師的寬容心時,是不是也該反思學生、社會人士對教育和教師的寬容度呢?寬容,不能僅僅是教育者的職業特征,更應該成為全社會良好的道德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