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莉 房樹輝 宋小芳
關鍵詞:正定;明代;圣旨碑
摘要:2004年,正定縣文物保管所征集到一通明正統六年的圣旨碑,刻有明英宗為褒獎真定縣民趙鳳的賑災義舉而頒布的圣旨,是少有的為平民頒發的圣旨,具有較高的價值。本文對此通圣旨碑做了簡要介紹。
2004年7月15日,正定縣文物保管所從距縣城12.75公里處的西白莊村征集到一通明正統六年(1441年)的圣旨碑,現置于隆興寺碑廊內。
碑為青石質,笏形,首身一石,高158厘米,寬59.5厘米,厚21.5厘米。碑兩側刻有凹槽,縱向貫通,凹槽寬度為12厘米。碑額正書“圣旨”二字,額兩側及碑身周邊線刻云龍紋。碑陽陰刻楷書7行,滿行17字,共96字,為圣旨內容。碑陰無字。
圣旨全文如下:
敕直隸真定府真定縣民趙鳳
國家施仁養民為首。爾能出雜糧六百五十石,用于賑濟,有司以聞,朕用嘉之。今特賜敕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仍免本戶雜泛差役三年,尚為蹈忠厚,表歷鄉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欽哉,故敕。
正統六年五月十三日
此碑文不足百字,為明英宗皇帝于正統六年就真定府真定縣民趙鳳以“雜糧六百五十石用于賑濟”而特對其賜敕獎諭。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宣宗長子,出生4個月立為皇太子,9歲即帝位,建元正統。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刺也先寇邊,英帝親征,不幸于“土木之變”中被俘,代宗朱祁鈺繼位,年號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大將石亨、宦官曹吉祥等發動“奪門之變”,擁英宗復位,改元天順。天順八年正月病死,謚睿皇帝,廟號英宗。
本圣旨獎諭對象為“直隸真定府真定縣趙風”。“直隸真定府真定縣”,即今河北正定縣。真定府自五代后唐始稱,領真定縣,元稱真定路,明洪武六年改為真定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帝名諱始改真定府、真定縣為正定府、正定縣。趙鳳其人,正定地方志中不載。此圣旨碑出自正定縣西白莊村,趙鳳應為該村人。清光緒元年《正定縣志》卷14有“邱墓”條,記“元丞相趙伯顏墓,在城北白家莊”,自家莊即今西白莊,故分析趙鳳可能為趙伯顏后人。碑文記趙風捐“雜糧六百五十石用于賑濟”,能捐出如此多的糧食,可知其非一般殷實之家,而應是當地有影響、且樂善好施的富足之家。
那么,趙鳳此次賑濟又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呢?據《正定縣志》記:“正統元年四月命都御史魯穆巡視正定蝗蝻;六月大水。四年五月大水;六月蝗;七月滹沱河溢。五年夏蝗。六年三月民饑流移,詔大理寺少卿李奎撫之;夏蝗。”可見正定一帶在明正統元年至六年間連年災荒,民不聊生,故有趙鳳賑災之舉。而英宗聞后特敕賜獎諭:“有司以聞,朕用嘉之。”據上述縣志所記,“民饑流移,詔大理寺少卿李奎撫之”時在正統六年三月,圣旨落款為“正統六年五月”,時間相差僅兩個月,故分析正定縣民趙鳳之善舉有可能是李奎上報的。
皇帝“特賜敕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仍免本戶雜泛差役三年,尚為蹈忠厚,表歷鄉俗,用副朝廷褒獎之意”。差役,系封建時代派民戶輪流供官府驅使的徭役,雜泛差役指元、明時各種不定的零碎徭役、差使,如斫柴、修倉、運料、接遞等等。明代雜泛差役名目繁多,按服役對象可分為京役、縣役及王府役;按服役性質可分為官廳差遣之役、征解稅糧之役、倉庫之役、驛遞之役、刑獄之役、土木之役等。雜泛差役的差充是根據資產丁力進行的,應役對象主要是地主和一部分富裕的自耕農。隨著統治機構的龐大,雜泛差役的征發日趨頻繁,正統年間出現了均徭法,定期編審,在賦役黃冊外號編均徭冊,以稅糧人丁多寡為基準均攤雜役。除部分雜役編入均徭者外,其他一切非經常性的使役科派,諸如砍薪、抬柴、修河、修倉、運料等,多屬臨時編簽,名日雜泛。由此可見明英宗給予趙鳳的褒獎是比較高的,從另一方面分析,當時能有如此善舉的縣民也應是不多見的。
圣旨是中國古代皇帝權力的展示和象征,是封建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職官員或賜給有爵位者的誥命或敕命,而該圣旨則為一個縣民而頒賜,故比較少見。將這一圣旨鐫于碑石并保存至今,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道別樣的圣旨,更讓我們了解了歷史上正定醇厚民風之一斑。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