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靜
關鍵詞: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彭真;根據地建設
摘要:1941年,彭真同志在延安分七次向中央政治局和毛澤東同志詳細匯報了晉察冀邊區的工作,后整理成《關于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和具體政策報告》一書,作為整風學習資料在各抗日根據地出版。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珍藏有一本該書,為我們研究抗日戰爭的歷史,特別是晉察冀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珍藏著一本《關于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和具體政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內容是原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書記的彭真同志于1941年向中央政治局和毛澤東同志匯報晉察冀邊區工作的要點。此書用新聞紙印制,32開本,長18.5厘米,寬13厘米,右側膠訂。封面文字用紅色油墨印刷,豎排,書名分兩列排布,位于封面右側;中間偏下印有“彭真”二字,綠色字體;左下側為“黨內文件”及“一九四四年十一月”,豎排,亦分兩列。文字皆為繁體。封面右側印有三條綠色裝飾線。封面底部有藍色油印號“400261”,推測可能是當時收藏圖書的編號。
《報告》扉頁印有彭真所寫的附志:“這份報告是一九四一年秋天寫成的,它所反映的是當時晉察冀邊區的一些具體政策和黨的建設情況,此次付印前略有文字修改。彭真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日。”文字分5列豎排,外圍以長方形黑色單線框。書內文字全部豎排,共190頁,10萬多字,按內容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是“各項具體政策”,分為7章;下部分是“黨的建設”,分為3章。
1938年,彭真同志任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北方分局)書記,1941年4月調中央工作。到延安之初,彭真系統總結了晉察冀邊區的開創、發展、鞏固和建設的經驗,前后分7次向中央做了詳細匯報。1941年9月,擴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整風學習會議在延安召開,會議著重檢討了從1931年9月開始的中共臨時中央領導時期的政治路線問題,是延安整風運動中一次重要會議,在整風學習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會后,中共中央將彭真的匯報分幾次批轉各根據地,作為整風學習的參考資料,后又整理成書,在各抗日根據地相繼出版。
《報告》總結了自1937年11月到1941年2月約3年零3個月的時間內晉察冀邊區貫徹執行黨中央政策的情況和經驗。
首先,《報告》詳細分析了晉察冀邊區各個階級和階層在抗戰中的政治動向,說明了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正確性。晉察冀邊區建設的經驗證明,要建設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必須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各項政策。邊區黨在確定具體政策時,應當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一、抓住中日民族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團結全民族共同抗日;二、由于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階段,因此,對于資本主義生產和富農經濟,應該允許存在和一定范圍的發展,黨與資產階級和富農的斗爭,主要的是爭取領導權的斗爭,而不是根本反對或削弱資本主義經濟的斗爭;三、由于中日矛盾是主要矛盾和爭取地主階級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在抗日根據地內,對于封建制度只能采取逐漸削弱的政策,而不能采取直接推翻消滅的政策;四、在實行民主的問題上,由于地主階級與中等資產階級、富農的態度不同,因而在政策上對他們應當嚴格加以區別。
其次,《報告》總結了晉察冀邊區政權建設的經驗。政權建設是建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首要問題,它是黨發動群眾,團結同盟者,開展民族斗爭和正確處理階級矛盾的有力武器。敵后根據地政權的性質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是抗日各階級聯合專政的政權,這個政權對一切抗日人民實行民主,對一切漢奸、反動派實行專政。要建設這樣的政權,必須建立人民武裝和專政機關,用逐步改革的辦法摧毀舊的封建政權組織機構,建立新的民意和行政機關。在政權組織成分上,既要保持共產黨的領導和工農基本群眾的優勢地位,又必須實行三三制,以爭取和鞏固與資產階級、地主等的抗日團結。
其三,《報告》總結了晉察冀邊區貫徹執行土地政策的經驗。減租減息是建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策。抗日的主力是農民,沒有廣大農民自覺地積極地參加敵后抗戰,任何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創立與堅持都是不可能的。為了發動農民起來抗戰,同時又聯合愿意抗日的地主,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是十分必要的。晉察冀邊區在貫徹執行減租減息斗爭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政府及群眾團體的領導機關利用行政方式發動減租減息,此時,地主態度抗拒,陽奉陰違,農民畏首畏尾,顧慮重重,甚至出現“明減暗不減”的現象;第二階段是群眾發動起來后,廣大農民自下而上開展反頑斗爭,聲勢浩大,土豪劣紳震恐,此時,一部分農民開始不交租、不還債,甚至無償收地;第三階段是頒布“雙十綱領”,規定實行二五減租,利息不得超過一分,地主、債主須減租減息,佃戶、債戶須依約交租還債,提出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權及締結與解除契約的自由。邊區貫徹黨的土地政策的實踐證明,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初創時期,主要危險是右的傾向,忽視農民生活的改善,忽視對農民的動員與組織,強調地主與農民的聯合,否認農民對地主的斗爭。在抗日民主根據地鞏固之后,主要危險是“左”傾:懷疑地主階級參加抗日的可能性;把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共高潮看成整個地主階級將叛變投敵,不區別地主階級中有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利害關系與政治動向;違背黨的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權、財權的政策,甚至以對付漢奸的政策對付地主;混淆地主與富農的界限,對富農經濟采取限制削弱政策等等。因此,在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貫徹執行土地政策中,必須堅持兩條戰線的斗爭,注意預防和及時糾正右的和“左”的錯誤傾向。
其四,《報告》總結了晉察冀邊區經濟工作的經驗。經濟建設是建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物質條件。晉察冀邊區經濟建設的目的,是以各種形式和不同的速度摧毀或削弱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創建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制度。要實現這個目的是有可能的:日寇在華北淪陷區只能占領城市,無法占領鄉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鄉村不僅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而且逐步走上經濟獨立自主的道路;在減租減息后,敵后根據地的封建經濟制度已經被大大削弱,貧農和中農的生活日益改善,邊區經濟走上了發展的新方向;由于敵后根據地擺脫了帝國主義和封建經濟的束縛,小手工業和農民家庭副業日益恢復和發展;隨之,商品經濟的比重也日益增長。為了在晉察冀邊區創建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北方分局制定了以下經濟政策:(一)發展生產,增加財力物力,充裕民生和軍需,是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基礎。其中,發展農業又是中心環節。(二)由于戰爭環境和生產力水平低下,在發展生產中,除了軍事工業外,公營企業只占較小的比重,主要是激發小生產者和企業資本家的生產積極性,只要他們不投機、
操縱、囤積居奇,就應鼓勵其自由自主地從事生產和貿易。(三)在勞動政策上,實行勞資契約自由,即資本家有雇傭工人的自由,工人有出賣勞動力或“告退”的自由。這既能使資本家有利可圖,促其發展生產,又能強制資本家改善工人的待遇;既可以使工人的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又不妨礙他們爭取應有的生活改善。(四)在金融工作中,努力建立和健全敵后根據地的銀行,普遍發展各種合作社,構成完備的金融網,使根據地發行的鈔票——邊幣的幣值及金融穩定。(五)在財政工作中,必須堅持統籌統支;先量出為人,后力求量人為出;鼓勵生產,調節金融,繁榮貿易,蓄養民力,保證軍需,照顧民生;實行統一累進稅,使根據地80%的人共同合理負擔抗日經費。
其五,《報告》總結了黨的建設的經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建設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根本保證。在敵后根據地創建初期,黨的組織迅速發展,但是,新黨員缺乏實際斗爭的鍛煉,頭腦中也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非無產階級思想,同時,在黨組織的大發展中,混入少數階級異己分子和奸細,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建設就更加重要。晉察冀邊區黨的建設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一,鞏固黨的組織。為此,必須抓住審查干部、整理支部和健全領導三個重要環節。審查干部和整理支部主要是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教育,同時也將少數階級異己分子、敵探、奸細、投機分子清洗出黨,目的是提高黨員、干部的質量,提高黨的戰斗力。經過審查干部和整理支部后,應立即實行民主選舉,健全黨的領導,要求各級組織堅決按黨的政策辦事,建立黨的各種制度,加強組織紀律性,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正確處理突擊工作和日常工作。二,培養宏大的干部隊伍。為此,必須基本上依靠本地干部,并使本地干部與外來干部之間互幫互學;必須大膽地、適當地按級逐漸提拔優秀干部到領導崗位;必須防止野心分子、投機分子和個人第一的人竊取黨的領導職務。三,大力加強黨內教育。鑒于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黨員的成分絕大多數是農民、手工業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因而嚴重的任務是加強黨內教育,在思想上、政治上鞏固黨。
毛澤東同志對彭真的這個《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是馬克思主義的”。另據薄一波回憶,他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時,毛澤東向他推薦兩本書,一本是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另一本就是彭真的《關于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和具體政策報告》,由此可見,以彭真為主要領導人的晉察冀邊區工作做得相當出色,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贊賞和肯定。
彭真同志撰寫的《關于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和具體政策報告》一書,是建設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重要歷史文獻,它為我們研究抗日戰爭的歷史,特別是研究晉察冀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