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瑗
我跟蹤經濟形勢二三十年了,看到這么糟糕的數據還是第一次。如果內需和外需比例、投資和消費比例不進行大的調整,經濟要想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已經很難很難了。
“這是我的新名片,今天剛啟用,你是第一個獲得我新名片的人。”鄭新立遞給記者的名片上,只簡約地印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的頭銜,此前,他曾任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新聞發言人、副秘書長。2000年6月至今,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4月18日上午,在海南博鰲,鄭新立接受了本刊記者的獨家專訪。
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
《南風窗》: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此前說,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已連續4個月回升,并一舉越過標志著經濟擴張與收縮分界線的50點關口,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很可能已企穩回暖。而日前發布的一季度GDP增長為6.1%。您怎么看當前經濟形勢?
鄭新立:一季度經濟形勢,總的來看,各項經濟指標仍處于低谷但是在低谷中也出現了一些企穩回暖的亮點。
之所以說低谷,第一是因為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很低,只有5.1%,工業增加值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最重要的指標。GDP增長6.1%還是把國民收入平減指數算上,即算上物價的負增長,才達到了6.1%,實際GDP增長只有5%多一點。第二,最大的問題是出口,出口下降19.7%,這個降幅可以說是多年來都沒有過的;利用外資合同額也下降了37.15%,利用外資的下降意味著今后出口形勢會更嚴峻,因為我們出口的增長很大程度上靠外資來帶動。第三,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0.6%,特別是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下降4.6%,說明通貨緊縮在加劇。第四,財政收入下降了8.3%。
從上述四個指標看,我的判斷是形勢十分嚴峻。我跟蹤經濟形勢二三十年了,看到這么糟糕的數據還是第一次。但是在這個嚴峻形勢中也有些亮點,一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達28.8%;二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消費加快了;第三是貨幣信貸增速加快,一季度累計增長了4.58萬億,把全年的貸款額度用了90%以上,有人說是井噴式增長;第四是汽車銷售和商品房銷售增長很快,3月份汽車銷售增長了26%,商品房銷售增長了21%。
總的來看現在的形勢處在一個最困難的階段,但我判斷二季度要好一些,按照現在的政策力度,預計=季度GDP可達到7%,三季度可達8%,四季度達9%,全年可達到7.5%~8%。
《南風窗》:那么在您看來,全年“保八”的目標能否實現?是否有必要推出進一步的經濟刺激政策?
鄭新立:去年四季度我們出臺了1000億元的財政投資,今年年初2萬億投資也已經下達了很大一部分,出現以上四個亮點,說明這些措施已經對經濟運行產生了積極作用。
決定今年能否保持8%的GDP增長速度,關鍵就是要看擴大內需的政策能否彌補出口大幅度下降帶來的影響。當時定8%增速時是基于出口與經濟增長同步,也就是說出口也增長8%的預期之上的,現在看出口要達到8%的增長幾乎不可能,除非出現奇跡,但奇跡出現可能性不大。因為一季度出口下降近20%,二季度手里沒多少訂單,3月份華東出口博覽會比去年同期訂單少了20%~40%,已簽的訂單也是短單、小單,下半年訂單很少。
另外,從發達國家的形勢判斷,下半年市場根本不可能回暖,進口還在萎縮。這不是我們沒本事,是外邊市場沒需求。所以,雖然二季度出口形勢可能比一季度稍好一些,但好不到哪兒去。今年的出口形勢,我判斷很可能是負增長,如果是零增長就是非常好的情況了,還有可能下降5%,甚至下降10%。如果出現上述三種情況中的一種,出口上不去,國內消費一下子又彌補不了,就必須分別用1.1萬億、1.5萬億、1.7萬億的投資來彌補缺口。因此要實現8%的GDP增長,可能需要增加投資1.1萬億~1.77萬億來拉動。上述規模是我個人的一個測算。
《南風窗》:那您認為,以上可能的新一輪投資的規模主要應該投向哪里?
鄭新立:我覺得新一輪的財政投資要作調整的話,要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特別是近期能夠增加消費的要放在第一位。比如說,工業品下鄉要擴大范圍,擴大補貼的范圍;醫療體制改革要加快推進;社會保障要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要擴大規模,爭取今年要多開工一些保障性住房。這些要擺在第一位,這些跟改善民生有關,另外又跟擴大消費有關。
第二位就是投資要結合十大產業規劃的實施。把投資放在拉動產業升級,促進技術進步、新技術的產業化這些方面,通過這一輪的投資提升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希望能在危機過后,我們的企業能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一個很大的提升。也就是說第二個投資重點要放在推動產業升級上。至于基礎設施投資,我認為現在的規模已經不小了。
因此,新一輪的投資如果要調整的話,不在于財政投資自己搞了多少個項目,而在于把財政投資作為一個杠桿,用它來撬動社會投資增加、撬動居民消費的增加、撬動銀行貸款的增加、撬動出口的增加。也就是說,財政資金應主要用在貸款貼息、貸款擔保、資本金補助以及減免稅收這些方面,讓財政資金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樣,同等規模的財政資金,拉動內需的作用會很不一樣。
結構調整的動力
《南風窗》:從國家出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來看,其中有3萬多億投向民生、基礎設施等方面,投資投向主要為國有經濟,這部分投資創造的就業是有限的,對拉動消費起到的作用也有限,并且,政府投資可能會對民營經濟產生擠出效應。您怎么看?
鄭新立:現在看來,要把出口下降的壓力變成結構調整的動力。有人講,GDP為啥要增長8%呀,定低一點5%~6%不也挺好嗎,日子也不受影響;投了這么多錢,將來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出現投資失誤、出現不良貸款增加,反而起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了。
實際上,這次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應把它看作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機遇,看作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和壓力。如果出口下降的壓力能逼著我們調整結構,調整內需和外需的結構,調整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那么在外需下降的情況下我們擴大內需,著重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借助這個力量。對發展方式的轉變會有實質上的推進。所以我們今年要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不光是GDP高或低一兩個百分點的問題,而是抓住這個機遇進行結構調整,推進發展方式轉變或者說落實科學發展觀這么一個問題。
《南風窗》: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您就一直主張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中國應主要依靠內需支持經濟增長,時隔十幾年,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也有學者說,擴大內需我們錯過了十多年。
您怎么看?
鄭新立:上一輪擴大內需,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我們面臨通貨緊縮時實行的擴大內需戰略。應當說那一輪擴大內需對我們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那一輪之后,尤其是2003年之后,經濟增長進入了新一輪上升期,這輪上升期是以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為特征的,鋼鐵、化工等行業發展得很快,這就需要投資增長比較快。另外在這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里,出口增長也很快,從2003年到2007年,新一輪上升期出現了投資和出口快速增長的局面,所以我們連續六七年GDP的增長達到了兩位數。
這是我們利用國內重化工業增長較快、美國低利率政策導致的房地產和經濟繁榮對中國產品的吸納能力也比較強等機遇實現的。外需占的比例比較高,年均投資率也很高,達到42%,為歷史上最高的時期,而最終消費率在這期間降為50%,為歷史的最低點。這是由這幾年的客觀形勢所決定的。
現在看來,依靠出口的增長、投資的拉動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模式已走到盡頭了,如果內需和外需比例、投資和消費比例不進行大的調整,經濟要想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已經很難很難了。我們不能等待,而是要通過內外需結構的調整、投資消費結構的調整為今后一個時期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創造一個新的條件。
《南風窗》:今年我國財政赤字合計為9500億元,其中2000億為地方債券。這個赤字規模創出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最高紀錄。那么,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可用空間還有多大?
鄭新立:9500億的赤字還沒有達到GDP的3%,還在安全區內。另外,即使今年突破3%也沒有什么了不起,因為過去多年我們財政情況較好,赤字比較低,所以偶爾有一年財政赤字高一些,對經濟增長是有好處的。隨著今后經濟的快速增長,這點財政赤字很快被經濟增長的規模消化掉了,不會成為什么問題。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上講,我們隨時準備加大財政刺激經濟增長的力度,我們有的是“彈藥”。9500億的赤字,我們到現在還沒有用完,還留有一點余地。根據需要,我們再發一些國債,來支持改善民生、支持產業升級也是可行的,不會給我們的經濟增長帶來多大的負擔和負面影響。
《南風窗》:一季度人民幣新增總量達到4.58萬億,而我國原定的全年新增貸款規模為5萬億元。您認為全年規模將被突破多少,或者說我們是否應該有所控制了?
鄭新立:應當說一季度銀行貸款大幅度增長是一件好事,因為目前銀行的流動性過剩,銀行貸款的增加不僅是擴大內需的需要,也是銀行自身提高效益改善經營的需要。大量的錢貸不出去,效益就要下降了。但問題是銀行的貸款投向一定要有貸款回收的保證,投向好的項目,要有抵押,有擔保,這樣貸款的快速增加就不會產生不良資產。
現在的銀行貸款跟過去不一樣,約束機制已經建立起來了,過去銀行貸款聽政府的,現在銀行都企業化了,信貸員貸出去的款收不回來,飯碗就砸了。銀行的機制變了,銀行會產生大量不良貸款的擔心不必要。
智庫的獨立性如何保障
《南風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3月份成立,因其成員的高規格廣受外界關注,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機構?
鄭新立:我們這個機構未來定位是一個民間機構,一個獨立的智庫。跟社科院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不一樣,它們吃事業費,我們的工資靠自己掙,跟他們相比,我們民間的成分更大一些。當然我們一些主要的負責人具有政府的從業背景,比如理事長由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擔任,執行副理事長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王春正、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等8人擔任,副理事長包括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以及中投董事長樓繼偉等10人。這樣的架構可以利用我們積累的政府人脈關系和從業經驗,進行很多重大問題的研究,研究結果為政府的宏觀決策服務,但是我們不花財政的錢。
《南風窗》:這個機構的資金主要來自哪里?
鄭新立:資金來源是這樣:一是會員會費,保障我們日常的運轉。二是我們馬上要成立一個基金董事會,主要是央企提供的資金支持,這部分資金用于我們做公益性的課題研究,這些課題向全社會招標,現在我們的央企有這個實力。美國1000多個智庫,都是靠社會捐助。經常有些外國人或機構用很少的錢就調動了我們的研究力量和研究人員,我們現在也有這個能力做一些公益性課題的資金的投入,研究一些重大問題。三是我們也考慮提供一些咨詢服務以獲取另一塊收入來源。
《南風窗》:你們的咨詢和其他的咨詢公司有什么差異?
鄭新立:我們的咨詢主要是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咨詢,為外國企業到中國來提供咨詢,為外國政府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制定發展規劃提供咨詢,主要是服務這三大對向,通過這塊咨詢收入來更好地做課題研究。
《南風窗》:中心作為一個獨立的智庫,如果資金主要來源于央企,如何保持研究的獨立性?會不會成為央企的利益代言人?
鄭新立:下一步我們也準備擴大資金來源,董事會將來除了央企以外,也吸收一些民營企業資金,再下一步還準備吸收一些跨國公司的資金。現在有好多跨國公司愿意捐錢給中心,中心還沒有向他們開放。未來我們爭取捐款的來源要多元化,總之我們要保持客觀的、民間的咨詢機構的立場。央企的捐助主要用于公益性研究,公益性研究側重于宏觀經濟方面,所以研究結果不太會受資助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