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是否認同并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和諧文化生態建設的大背景下,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對當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狀況和特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的方法對策。
關鍵詞:和諧文化生態;當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是指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方式和方法,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轉化為全社會、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堅定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和諧文化生態建設的大背景下,調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狀況,加強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和諧文化生態下對當代大學生進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一)構建和諧文化生態的迫切需要
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制度體制于一體的文化形態,是和諧社會的反映和升華,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向、智力支持和精神武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文化的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諧文化建設就失去了靈魂,迷失了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要通過一定的文化形式來體現、反映出來和傳播出去。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貫穿到和諧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讓大學生在日常文化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受、理解、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使其深入人心,成
為大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
(二)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也就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在黨的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有沒有科學崇高的理想,是否認同并樹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僅決定著個人的發展前途和命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指引。
當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新特征及其分析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這些變化與變革,對大學校園產生了深刻而復雜的影響,使得大學生群體的生活和思想發生著微妙復雜的變化。在和諧文化生態環境下,當代大學生是否認同并樹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呢?為此,我們開展了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在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天津科技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的部分學生中進行,共發放問卷1100份,回收1020份,回收率為93%。通過認真分析調查問卷,我們發現,當代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一)當代大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認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認知上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能把全體社會成員凝聚、團結起來,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一科學命題,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認同的。具體情況如表1:

通過統計分析調查問卷,我們發現,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每一項內容,都有超過70%的大學生是堅信不疑的。這說明我們的教育成果顯著,絕大多數當代大學生是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黨的領導,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使命感,愿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還存在一定的困惑和疑慮
雖然當代大學生總體上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但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的具體細節,大學生們還存在著一些困惑和疑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樹立并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表2是幾項內容的滿意度調查結果。

通過表2我們可以看到,50%以上的當代大學生對于以上幾項內容是比較滿意的,而非常滿意的人數比例明顯偏低,某些項目的不滿意人數比例偏高。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從客觀方面講,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繼續提高,黨員的素養也亟須提升。中國共產黨執政將近60年,執政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且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黨在摸索中前進,不可避免會出現失誤和不完善之處,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仍需提高。黨員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有的黨員并未充分發揮先進性,甚至在個別黨員干部中存在著貪污腐化現象,這都影響了黨員在廣大群眾中尤其是大學生中的形象。從主觀方面看,當代大學生是80后一代,他們生活在思想輿論氛圍比較寬松的社會大環境下,他們有思想、有主見,敢于大膽表達心聲和發表言論,評判黨內和社會上的熱點問題時標準更高、更嚴格,也更加理性、更加務實。所以,只有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完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進性,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過程中的深層次社會問題,消除大學生的困惑和疑慮,才能讓大學生從心底里認同并真正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真心誠意地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奮斗拼搏。
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的對策建議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在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困惑和疑慮。在和諧文化生態下,如何以新穎的手段和創新的形式為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盡可能消除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具體內容的困惑,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的質量和增強大學生自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據“加減乘除法”原則,對大學生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
第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足“加法”。即增加豐富的教學案例,加大實踐課教學力度,增強教育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范疇,比較抽象。雖然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能獨立思考問題,但由于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還需要通過深入系統的理論教育才能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但理論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理論性強、比較枯燥、難于理解,這就需要把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起來,通過鮮活生動的實例來驗證理論的正確。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必須緊密聯系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增加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取得的豐碩的實踐成果,并作為教學案例。要帶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深入基層,了解民情,親身感受身邊的新變化,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從而堅定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并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奮斗目標。
第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實“減法”。即減少教育過程中的“假”、“大”、“空”內容,體現教育的層級性,引導大學生樹立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以往在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的過程中,會議文件多,領導講話多,內容比較空泛,很多大學生反感這些教育內容,出現反感情緒和排斥心理。為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在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的過程中,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體現出層級性。對于大學生黨員,由于他們的思想成熟,政治素養和黨性修養都比較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強,對于黨的會議精神、領導講話,不僅要深刻領悟,而且要貫穿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以充分發揮表率作用,更加堅定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并成為堅定信仰者。對于大學生中的入黨積極分子,他們有加入黨組織的愿望和熱情,但思想還不夠成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要教育引導他們掌握會議、講話的精髓和主旨部分,并結合生動典型的案例,做到有理有據、深入淺出,加深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理解,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堅定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而對于大學生中既不是學生黨員又不是入黨積極分子的普通學生而言,他們也會隨時關注黨內外、國內外的一些大事和大政方針,但更關心的是這些大事和大政方針能否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實惠。因此,要注重運用改革開放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教育引導他們,使他們既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更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自覺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轉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將個人理想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去,健康地成長成才。
第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活“乘法”。即營造和諧的思想輿論氛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方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是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的主陣地,校園文化是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的主要載體。既要以紀念“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黨的生日等常規性活動為教育的切入點,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在活動中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愛國熱情,引導大學生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并成為奮斗的精神動力,又要通過組織開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有關的讀書會、學術沙龍、學術講座等活動,讓大學生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使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識由知之不多到深入內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將其轉化為實踐活動的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
另一方面,凈化校園網絡文化環境。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了解世界、表達感情、進行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這個信息平臺,加強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紅色網站的宣傳教育功能,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宣傳大學生身邊的模范人物和先進事跡,弘揚主旋律,促進更多的大學生成長成才。
第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透“除法”。
這是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的落腳點。也就是通過共同理想教育,消除大學生們對熱點問題、焦點問題的困惑和疑慮,從而對所學的理論真懂、真信、真用,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當前的焦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要不回避、不偏激,進行全面客觀、實事求是的分析,讓學生真正明白前因后果,科學理性地對待客觀事實。例如,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黨和政府將制定出臺什么樣的政策,這些政策對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對中國和世界有什么樣的影響,都是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教師把這些熱點和難點問題講透講清楚,不僅可以消除學生的疑慮,而且他們也可以向更多的人進行宣講,讓更多的人理解、支持黨和政府,消除人們的恐慌,消除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
參考文獻:
[J]皮坤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問題及對策[J].思想縱橫,2008,(6).
[2]沈春敏.新世紀大學生的共同理想教育必須惟實[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27(4).
[3]朱可峰,陳藍,蔣艷萍.探討和諧社會視野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廣西教育,2008,(3).
作者簡介:
王宣瑛(1976—),女,天津工程師范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黨史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