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慧
中國把石油化工當作朝陽產業發展是否恰當?當石油能源在短短數十年后枯竭殆盡,耗巨資投建的石化產業將何以自存?
作為占世界各國GDP平均比重最大的行業,石油化工行業的2009年注定是多事之秋。在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背景下,為實現全年保8的目標,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均把經濟增長作為首要命題,對GDP拉動效應最為突出的石化行業,成了一群溺水者面前漂來的木板。今年初,石化行業毫不意外地列入十大產業振興規劃,而地方政府對大型石化項目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
5月,本擬落戶廣州南沙的中科1500萬噸煉油化工一體化項目迫于環境爭議,忍痛舍棄南沙,另外選址。消息一出,擁有南中國最佳深水良港的湛江和老牌石化城市茂名立即伸出橄欖枝。湛江市委書記陳耀光對媒體表示。“湛江計劃承接由廣州南沙轉移來的1500萬噸煉油項目”。茂名也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不到一個月后,惠州、江門亦加入競爭者行列。
也難怪地方政府爭破頭,每一萬噸的石化產能,可帶來至少1億元的經濟增長。中科煉化1500萬噸項目,將給地方政府帶來1500億元的GDP增量。對廣東任何一個城市來說,一旦成功獲得該項目,就能給本市帶來10%以上的經濟增長。
此外,石化產業還有產業鏈長、關聯度高的特點。根據行業測算,上游石化項目對下游石化產業的帶動效應約為1:50。惠州市委書記黃業斌曾算過一筆賬,年銷售額17億美元的南海石化項目對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可達850億美元,相當于6800億元人民幣。假如惠州能“吃”到其中的20%,即1300億元,即相當于在工業上再造一個惠州。
“隔墻花影動,必有玉人來”,石化產業立竿見影的經濟拉動和產業集聚效應,對以GDP論英雄的地方政府來說是無法抗拒的誘惑。
布局太分散
其實,從“十五”到“十一五”期間,廣東與國內外石油巨頭聯手,在沿海布局石化產業帶,目前已打造了5個石化基地:惠州大亞灣石化區、茂湛沿海重化產業帶、廣州石化基地、珠海崖門口沿岸重化產業帶、汕潮揭沿海化工基地。國內的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以及殼牌、BP等國際石油巨頭都在廣東沿海落子布局。
廣東石化產業布局,也是中國石化產業布局的縮影。除了依托石油資源產出地的克拉瑪依和大慶、東營等地,縱觀中國海岸線,從大連、營口、天津、青島、上海、連云港、寧波,到廣東的惠州、茂名、湛江,到廣西北海都有煉油廠遍布渤海、黃海和南海的石化項目,均依托五大港口群而建。
這固然反映了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石化上下游依賴大運量海運等特點,但早有專家指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在整個沿海分散布局石化產業。從環境治理和安全上看,石化項目分散布局并非明智之舉。
為方便排污和治理,國際上石油化工發達國家和地區,多采用石化產業集中布局。美國石化產業主要分布在德克薩斯州200公里的海岸線上,歐洲石化產業主要集中在鹿特丹和安特衛普,新加坡石化產業集中布局在廊裕。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副院長彭峰正受廣東省委托編制“十二五”石化產業規劃。他對本刊記者表示,新加坡等石化強國給我們的啟示是,石化產業不宜過于分散,最好是放在集中的園區。“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利于減排和治污,二是利于減輕事故風險。”
中山大學基建和區域規劃專家鄭天祥認為,不論減排措施做得多好,石化行業都做不到污染物零排放。一個大型石化項目造成的污染,可能占到一個地區環境容量的一半以上,所以石化項目不宜建在人口稠密地區。廣東5個石化基地中的3個位于人口稠密、產業集中、環境容量有限的珠三角核心區。珠三角已經成為全球五大灰霾區之一,每年平均有238天是灰霾天氣。中科煉化項目放棄南沙,主要是由于香港對污染的擔憂。但珠三角其他城市爭奪中科煉化項目,可能就不會享受到香港一票否決的好處了。
“希望省和地方在進行產業布局時,克服GDP沖動,不要透支未來。”
產能過剩是事實
廣東遍地開花的加工制造業,對燃油和化工產品形成強勁需求。這是支撐廣東推動石化產業發展的動力。然而在經濟危機來襲時,策略是否該有所調整呢?

“十一五”期間,廣東計劃投資1800億元,規劃建設5個石化基地,新建、擴建5個煉油項目、5個乙烯項目以及一大批下游化工,煉油能力達6500萬噸,年。這一目標足夠宏偉,但在2008年廣東公布的“新十項工程”中,對石化工業的投資進一步提高為2670億元,在所有先進制造業工程投資中,石化工程所占比重超過一半,遠高于裝備、汽車、鋼鐵和制漿造紙。
“新十項工程”中,石化煉油項目的改擴建工程占了多項,包括投資900億元的惠州大亞灣煉油擴大到4000萬噸,年項目;投資670億元的茂名石化煉油擴大到2000萬噸,年,湛江煉油擴大到2000萬噸,年項目;投資500億元的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煉油1500萬噸/年,乙烯100萬噸/年)。
由此可見廣東發展石化產業的雄心,這個資源和能源匱乏的省份,欲把自己打造成“亞洲石化基地”。
經過多年擴張,中石化、中海油和中石油積累的煉油產能將在今年內集中釋放,到今年底,華南新增的煉油產能就達3000萬噸,占全國新增產能的六成以上。但根據中石化和中石油去年銷售數據預測。從2010年起,華南成品油消費需求總量約在4075萬噸,而汽柴油產能則將增至4710萬噸,這意味著華南新增煉油產能中有635萬噸過剩。
5月中旬,在韓國首爾召開的亞洲石化工業大會(APIC)上,中國新增石化產能是各國代表熱議的話題。與會的析邁公司總裁加里·亞當斯分析,2008-2011年中國新建的石化項目,將新增乙烯產能630萬噸/年,是目前中國產能的63%;其他如丙烯、苯、對二甲苯的新增產能均占目前中國產能的半數甚至一倍以上。這將改變中國從中東和其他地區進口石化產品的格局,對那些地方石化產業造成沖擊。
但除非中國經濟強勁復蘇,否則在全球產能過剩情況下,中國若不能在國內消化新增產能,想出口也是一件艱難的事。亞當斯最后得出悲觀的結論:目前全球處于自上世紀80年代早期以來最嚴峻的產能過剩狀態,要等到2012年以后,亞洲石化行業才有可能真正恢復元氣。
理應戰略自省
2003年前后,政界、學界曾對重化工業是否工業化不可逾越的階段有過激烈爭辯。
當時正是“十一五”規劃開始醞釀之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幾位學者寫文章宣傳,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基本上是沿著農業—輕工業—重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的軌跡進行,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工業化中后
期,應該進入“重工業化階段”。這種觀點在全國引起廣泛響應,繼之涌現出向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大規模投資的熱潮。
當時各省報到國家發改委的各類報告和設想,多數都強調發展重化工業,實現經濟結構的“重型化”,委婉一點的說法是“適度重型化”。但一些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人員和國家發改委的人員對各國經濟發展史作了全面研究后,發現這個所謂世界各國產業結構變化規律并不存在。
此時重化工業已經被寫進各地的發展規劃,石化、汽車、鋼鐵等重化工業的代表產業,或新建或擴產,在全國遍地開花。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把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簡化為工業重型化,將資源、原材料大量投入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5月底,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規模以上生產企業共33749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屬高污染、低產出的小煉廠,屬于應予淘汰的落后產能。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近日發布報告稱,中國產業結構的重型化格局仍在強化。與2005年相比,2008年我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由47.7%上升到48.6%。從工業內部結構看,高耗能工業的增速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高技術產業的比重還下降了2.1個百分點。
以吳敬璉為首的專家呼吁,地方政府莫要把重化工業當作提高GDP的不二法門,在工業化中后期,服務業同樣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充沛動能。呼聲很大,但應者寥寥。
石化產業的突出特點是消耗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的總量是既定的。據英國媒體報道,以目前的開采速度,美國已探明石油儲量只可供再開采12年,我國石油儲量還可開采11年。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也只能開采不到100年。綜合來看,全世界的石油加起來,只夠這個星球維持工業運轉40年。
有專家質疑,中國把石油化工當作朝陽產業發展是否恰當?當石油能源在短短數十年后枯竭殆盡,耗巨資投建的石化產業將何以自存?
雖然以現有石油化工與煤化工在理論上可以部分結合,但現實操作難度很大,以廣東為例,廣東煤炭儲量并不豐富,至今面臨北煤南運的供需緊張狀況。退一步說,煤炭資源再豐富也有枯竭的一天。有人認為石化企業可轉向提煉新型生物燃料。但生物能源能否成為主流替代能源還未可知,這種論調未免過分樂觀。
這一問題,記者未能從石化或能源專家那里得到確定的答案。但問題的嚴重性不在于這個問題有沒有答案,而在于有多少決策者愿意把它當作關系子孫福祉的問題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