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
不久前,河南省建設廳更名為河南省住房和建設廳,該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任命原建設廳廳長查敏為住房和建設廳廳長的議案,贊成票未過半數,任命案未能通過。近日有媒體披露,坊間關于“查敏落選緣于性格孤傲”的猜測并不確切,真實的原因是,多數人大常委會委員對査敏不熟悉,對她的工作不了解,所以沒有給她投贊成票。
據報道,査敏其實是個很有能力和魄力的官員,這大約也是她性格孤傲、不愿意主動向省人大常委會“匯報工作”以求獲得支持的“資本”。但是,作為省政府組成部門的負責人,其任命需要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她有責任主動向人大常委會“匯報工作”,以便讓人大常委會委員了解她、監督她。反之,査敏不愿意讓人大常委會委員了解她,是否說明她并不怎么在乎人大常委會委員的監督,或者說,她堅信自己的權力另有來源,因此并不認為人大常委會能把她怎么樣。2001年,査敏以洛陽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的身份被提名擔任河南省建設廳廳長,當時省人大常委會審議也未通過,第二次人大常委會審議才予以通過。這不能不讓査敏本人、同時也讓外界感覺到,組織人事部門提交的人事任命案,在人大常委會那里不過是走一道手續,所以沒有通不過的道理,即便偶爾出現意外沒有通過,經過有關方面“做工作”,最后也總能獲得通過。如果人大常委會審議人事任命案真的只是“走手續”,査敏們自然就會認為,我只需要爭取上級領導和組織人事部門的了解和提名就夠了,干嘛一定要爭取人大常委會的了解和認可呢?
被選任官員和人大(及其常委會,以下同)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此,現實中兩者的關系大體也是如此。憲法和法律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享有任免各級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及其組成人員的權力。人大的人事任免既包括人大依據法律規定的提請人的提名,任命有關人員擔任職務或免去其職務,也包括選舉、推選、任免、罷免、批準任免、補充任命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及其組成人員的權力,以及接受辭職、撤銷職務的權力。然而長期以來,許多人對人大的人事任免權存在著不小的誤區,認為把組織上已經決定的某項人事任免拿到人大去審議、批準或表決,讓人大行使一下人事任免權,不過是為了“履行法律程序”、“完善法律手續”、“把組織意圖轉化成國家意志”。比如,一名給査敏投了贊成票的人大常委會委員表示,她對査敏其人和她的工作并不了解,但她“信任的是組織的提名”。另一名當天請假的委員也表示,他若到會一定會投査敏的贊成票,因為他“相信省委的決議”。
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會委員)信任組織的提名、相信黨委的決議當然沒有錯,但正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并非要用黨的領導去代替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人大代表對黨委決議和組織提名的信任,也不能代替人大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權。否則,如果人大行使人事任免權完全變成了黨委決議和組織提名的“復印件”,這樣的人事任免權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
既然憲法和法律給人大賦予了人事任免權,就說明這種權力是不可替代和轉讓的,具有不可動搖的存在價值和發展潛力。與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不把贊成票投給不了解的人”異曲同工的是,北京市人大海淀代表團十幾年來形成了一個傳統——投票選舉前約見新提名的候選人,曾經的北京市市長候選人李其炎、孟學農,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候選人于均波,副市長候選人程紅、夏占義,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候選人池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候選人慕平等人,都接受過海淀代表團的約見。在現行選舉體制下,從產生新提名候選人到正式投票選舉,一般只有短短幾天時間,僅憑選舉組織者提供的候選人工作簡歷等背景資料,人大代表難以對候選人進行深入了解。故人大代表約見候選人,通過與候選人面對面的交流,讓候選人回答一些有針對性的“測試題”,多少能夠增加對候選人的了解和認識,有助于人大代表做出慎重決定,對候選人是投贊成票、反對票還是棄權票。
人大代表不能隨隨便便就對自己不了解的候選人、提名人投贊成票,也不能隨隨便便就對某些不明不白的辭職案、免職案投贊成票,對于人事任免的“任”、“免”兩個環節,人大都不能草率從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些地方的行政首長如走馬燈一般頻繁隨意更換,如北方某市最近17年間換了8名市長,每名市長的實際任期平均只有兩年多,而每次市長職務任免,都得到了當地人大的認可。在中部某大城市,更是創造過人大選舉的市長履職僅4個月即因“工作需要”調任他職的紀錄。如果某些官員想走馬上任時人大按部就班舉手通過,想另謀高就時人大行禮如儀舉手放行,人大實際上淪為了對各種不正常“人事運作”給予機械確認的一個“過場”。這直接損害了人大的形象和權威,削弱了人大決定人事任免、監督“一府兩院”的法定權力,客觀上也助長了跑官要官、“人事運作”的不正之風,其危害性決不可等閑視之。(作者系北京資深評論員,知名雜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