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華
雕塑的人和它的影子實際是對傳統雕塑的三維立體空間特征的質疑。
在中國當代雕塑家當中,張峰一直堅持以“人”作為自己的表現對象。這種看似傳統的學術方向放在當代雕塑的格局中,恰好以它特立獨行的距離感而顯得卓爾不群。最近在索美畫廊舉辦的一個中外藝術展中,張峰的雕塑作品再一次成為亮點,表明他的“特立獨行”獲得了更廣范圍的認同。
獨立和反思是一種智慧。相傳在古希臘的時候,一位哲學家的演講引來了聽眾的一片喝彩聲,哲學家非但沒有洋洋自得,反而緊皺雙眉,喃喃自語地說:“天哪,我一定是說了什么蠢話!”
這種典型的希臘式智慧和清醒冷靜的反省意識和距離感對當代藝術而言,似乎已經很久遠了。一窩蜂式的集體沖鋒和千軍萬馬奔市場,成為當代藝術最應該警惕的地方。這位希臘哲人給我們的啟示是,哲學與平常思維之間的距離以及格格不入的品性,對于當代藝術在面對喧囂的流行觀念和時尚的時候,至少應該保持足夠的思想上的審慎和距離感。
當然,對于當代藝術而言,堅守、反思和審慎的態度未必總是受歡迎的。特別是當它們顯得另類的時候尤其如此。這種狀態猶如蘇格拉底衣冠不整、光著雙腳在雅典集市上同人們辯論諸如鞋匠、木匠乃至政治家的名分與職責的問題。人們被他這種驚世駭俗的言辭驚呆了,以至于最終要群起而攻之,將他置于死地。一個優秀的哲學家或者說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他們之所以與平常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能在紛繁的平常話題中引出異常的思維,并可能時常因為言行的不合潮流而引來眾人的不滿甚至是憤怒。
張峰的雕塑“人和影子”系列表現出了一種雙重的獨立性,它是一種常規中的非常規,傳統中的反傳統,純粹中的不純粹……
就張峰一以貫之的人物造型而言,這組雕塑在他的作品邏輯中是常規的,但是每個人物所附帶的影子又是反常規的;而且是反傳統雕塑造型的;也是背離了三維空間的正統觀念的;特別是他大膽地超越了傳統雕塑觀念中對雕塑光影的認識。
張峰第一次將影子引入了三維空間的雕塑體系中,把雕塑的光源和投射引入了雕塑的塑造中。一直以來所潛在的雕塑之影一旦成為雕塑的組成部分,它使影子成為了具有隱喻和象征作用的雕塑形象的組成部分。
這批作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還在于,它的這種一反常態,出乎意料的處理方法中,體現出濃重的哲理意味和反思的色彩。
人和影子,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驗,但是它們從來沒有成為人們的雕塑經驗。張峰的人和影子的表現,使他的雕塑多了一層立體和平面的對話;顯和隱;正和負的對話……它既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雕塑視覺經驗,同時又讓人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經驗,審視人和影子的相互關系。
人和影子折射出了當代人關于真實問題的困惑。雕塑的人和它的影子實際是對傳統雕塑的三維立體空間特征的質疑,在真實性方面,張峰的這個新系列的作品向雕塑藝術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可觸摸的現實是不是就是真實的?通過視覺或者是觸覺是否能夠確定雕塑作為真實形體的存在?因為這個問題的悖論在于,如果雕塑的存在是真實的,那同樣是真實的雕塑的影子卻從來沒有在雕塑藝術中得到過反映;一個在觸覺上或者是觸覺上被認為是真實的雕塑,為什么忽略了真實的影子?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還有,作為雕塑投射的影子是不是真實的呢?人和影子,這種反射與照映所產生的亦真亦幻的相互關系似乎可以成為當代生活的一種象征。人和影子的關系,猶如物體和鏡像的關系,真實和虛擬的關系,藝術和現實的關系……它們相互相依,又變幻莫測,成為一對難以窺探其奧秘而又魅力無窮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