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旭

如果中央政府現在給房地產業吃興奮劑,那么地方政府就敢給它吃“偉哥”。
沖動是魔鬼。曾經興奮過度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目前正經歷著由高空跌落后的落寞、無奈與焦灼。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恰如一串美味的葡萄,房地產業懷揣熱望,急欲甜潤一下苦澀的嘴巴,孰料還是空夢一場。成思危老先生一記“烏龍球”,只不過激起些許浪花,徒增笑料,浪費媒體版面和網絡資源。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冥冥中總有一股力量在左右著中國樓市的走向。不得不承認,政策的力量很好很強大,一個“23號文”(1998年房改文件)就讓住宅市場火了十年;但政府不是萬能的,面對眼下深度寒冷的市場,短時間內并無特效藥可治。
中國房地產業確實生病了,而且病理復雜,主癥狀是過勞。論行業發育程度,中國房地產業還處于青少年階段,臉上長著青春痘,精力過剩。然而,它在1998-2007年狠狠踢了一場球賽,大比分勝出,興高采烈,透支了體力,急需休息調理。2008年樓市開始下行,正是這種合理的調整。
問題在于,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我國經濟下行速度之快,堪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后的險情相提并論。這令國家非常擔心,于是“保增長、擴內需”成為經濟調控目標,于是“4萬億投資計劃”出籠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誕生了。這等于是國家在號召各行業打一場艱苦卓絕的比賽,當然希望以前的少年天才球星——房地產,也能披掛上陣。這也是那么多企業、商會、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希冀房地產業入選“振興產業規劃”的一個背景。
但是,如果硬要房地產業不作喘息地投入另一場比賽,那么極有可能傷其筋骨,損其內臟,舊病添新痛。結果是,中央最終還是沒有把房地產業納入振興“敢死隊”,從而反映出既希望它發揮支柱產業作用,又不要太急功近利,給其調整的時間。
強化住房保障和明確不支持高房價,這兩點充分說明國家希望房地產回歸理性、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如果中央政府現在給房地產業吃興奮劑,那么地方政府就敢給它吃“偉哥”。其實,對于房地產業,我們最該做的是反思、治病,然后是重新上路。
首先是反思。反思什么,反思中國樓市緣何有本事以100米比賽的速度,跑了一個1000米。2000年之后,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增速一舉跨上20%且沒下來過。2007年全國商品住宅價格,同比1997年上漲95%,這其中包括房價漲幅較低的經濟適用房,若只算純粹的商品住宅,很多人的切身感受都是漲了好幾倍,遠遠超過普通民眾的收入增速,于是很多人越等越買不起房。
房地產市場的各種利益群體,也應深刻反思。開發商的暴利心態很不正常,靠關系倒賣土地,玩空手套白狼的游戲,是行走在違法的邊緣或已經違規犯法;地方政府吃土地財政,征地賣地大搞預算外“金庫”,大建城市形象工程,當然是不合理的;購房人超前消費現象突出,大學生離開校門直奔售樓處的現象讓外國人驚脫下巴。
其次是治病。有病不能裝作健康,更不能等病入骨髓了才著急。補上住房保障的歷史欠債,改變地方政府濫用房地產發展潛力的模式,優化房地產宏觀調控方式,限制企業在資本市場隨意圈錢行為,盡快建立健全住房租賃體系,引導民眾改變“租不如買”的住房消費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制定中的房地產業中長期規劃,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是重新上路。但接下來要走的路與過去十年不太一樣了。過去十年稱得上中國房地產業的“黃金十年”,而未來將要步入的是一個“白銀時代”,成色較前者有些暗淡,但在工業化、城市化、農村土改等利好作用下,房地產業還會迎來一個較好的發展時期。而目前,正處于由黃金十年向白銀時代過渡的階段,不妨稱之破銅爛鐵吧。丟掉發燙的過去,直面慘淡的現實,矚望亮麗的明天,這就是中國房地業應有的心態。(作者為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