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廓

我們只要讀讀普魯斯特和王安憶的小說就會發現,市民階層的生活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平淡簡單。
今年是滬上著名畫家錢慧安誕辰170周年,上周二,上海歷史博物館、黃浦區文化局等聯袂在豫園聽濤閣舉辦錢慧安畫展,以紀念這位海派“平民大畫家”。這次共展出錢慧安遺作64幅,大部分是其后裔保存的,也有上海歷史博物館、豫園和畫家戴敦邦提供的,頗有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
錢慧安生活的年代,正值中西文化大交融的時期,作為中國最早成形的城市上海,在這種大交融中是帶著一份自覺意識的。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從外省為逃避兵燹之災來上海的畫家,與本土畫家一起討生活,使得他們一開始就與歷代宮廷畫家或文人畫家有著不同的視角與體驗,他們善于揣摩平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借鑒西洋繪畫的技法,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并在市場上獲得認定。他們的活動圈子主要在上海老城廂地區——城隍廟一帶,故而后世稱這批畫家為“海上畫派”。出生于上海高橋的土著畫家錢慧安正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之一,被程十發稱為“海派源流”。
海上畫派的形成,取代了清中期的揚州畫派,成為清末最重要的畫派,也與廣東畫派交相輝映。
錢慧安擅長人物畫,他突破了傳統人物畫“名隨意立”的局限,取材范圍十分廣泛,堪稱無所不包,豐富多彩,尤以故事畫、詩意畫和風俗畫創作最多也最具特色。錢慧安還很注意從民間藝術中汲取養分。光緒中葉,他應邀北上,先后為天津楊柳青的畫鋪出年畫樣稿,“為出新裁,多擬典故及前人詩句,色改淡勻,高古俊逸”,計有《紅樓夢》、《皆大歡喜》、《謝庭詠絮》及唐人詩意稿樣四十余種,隨著年畫的廣泛印發,錢的聲望大振,不啻為海派繪畫以印刷為媒介之北上交流的先河。錢的弟子眾多,其中如沈心海、徐小倉、謝閑鷗等,皆負名于時。宣統元年(1909年),錢慧安與高巨之、蒲作英、吳昌碩、楊東山、王一亭、汪仲山、張善男、馬駱等發起“豫園書畫善會”于得月樓,會員數百人,錢以“畫名久著”、“敬重倫?!北煌茷槭兹螘L。
錢慧安的畫,在以往的畫評中,特別是在建國后出生的藝術家口中,評價不甚高。理由是,他總是畫一些小市民,題材老套,意境灰暗,作品散發著一股高墻大院內的霉味,傳遞的是市民階層的趣味和夢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現這種評價是有失偏頗的。表面看來,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與物質層面的追求脫不了干系。但也應該看到,在朝不保夕的亂世中,那種對平靜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國人的普遍心理需求。錢慧安正是以此題材撓到了中國人的癢處,并受到歡迎。再說,從對西方文化的汲取上,海上畫家們是勇于探索并成功的。其中如任伯年、吳昌碩、王一亭、蒲作英等至今還對中國畫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那么對錢慧安也應該有一個恰當的評價。再說,即使放在今天,人們對庸常生活的體驗與分析,也不會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波瀾不興的下面,其實涌動著豐富的精神世界。我們只要讀讀普魯斯特和王安憶的小說就會發現,市民階層的生活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平淡簡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