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部門越界言論極有可能會影響到立法機構的觀點立場、干預到立法程序的公開與透明。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在“兩會”期間表示:“個稅起征點暫時不會調整。 ”他說,調個稅起征點所需要的外部很多條件還不具備,因此這幾年不可能進行調整。針對這一說法,全國政協委員宋林飛提出疑問:“你都定了,要我們來干嗎?”“代表委員們還沒討論,你表什么態?”
9日《南方都市報》載馬紅漫文章說,“兩會”就個稅問題提交的議案和提案數量很多,絕大多數希望個稅起征點予以上調。據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對于個稅起征點問題的高度關注與積極參與。而就此進行充分交流討論,正是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基本職責。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理解作為政協委員的廖曉軍本身所擁有的發言權和表達權,他完全可以表達不支持個稅起征點提升的立場。但關鍵在廖先生說“近幾年個稅起征點不可能調整”,顯然不是以政協委員身份給出的,而是源自于其本人財政部副部長的任職立場。這不再是政協委員參與國是共商的意見表達。個稅議題的最終裁定權力始終只在全國人大立法機構,行政部門官員緣何如此自得?
誠如宋林飛委員所言,“你都定了,要我們來干嗎?”文章說,立法事大,一旦出現行政部門的越界行為舉動,因其本身擁有公共行政權力的體制性優勢,這些行政部門越界言論極有可能會影響到立法機構的觀點立場、干預到立法程序的公開與透明,引起人們對依法治國的疑慮。相較而言,單純個稅起征點的升與跌、調抑或不調,其重要性倒只在于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