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黨派
最近,美國共和黨人像瀕危動物一般處于絕望環境中。他們從國會、白宮潰敗,甚至出現資深黨員倒戈的現象。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僅1/4的選民支持共和黨,獨立的無黨派人士傾向于民主黨,而只有5個州是共和黨的穩固堡壘。人口統計上的共和黨支持者越來越少。
不過,共和黨還不至于墮落到崩潰的地步。黨內已有若干新人開始登臺亮相,也出現了不少新想法——問題在于新想法不受民眾歡迎,且極端保守。給富有投資階級大量減稅、禁止同性戀結婚、阻止全民醫療保險,以及對水刑的贊揚都是大多數美國民眾不贊同的極右翼的做法。不過,美國政治變化無常。共和黨在3年前還勢不可擋;奧巴馬今天雖備受歡迎,但若民主黨不能逆轉當前經濟衰退的勢頭,必將面對社會不良反應。一旦奧巴馬在前行道路上變得膽怯、猶豫和動搖,共和黨是否還能值得信任?美國一貫遵循的兩黨制度是在鼓勵輪流坐莊,但目前形勢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需要出現第三個黨派。
(《時代》5月18日)
歐洲領導新秩序
歐洲領導人經常被指在經濟政策上僵化,管制太嚴,不如英美人引以為豪的“盎格魯-撒克遜”式金融體系來得自由靈活。可是全球金融危機一來,放任自由的市場反而吃了大虧。G20峰會上,法國總統薩科奇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并肩一線,嚴厲要求各國對金融市場采取監管措施。似乎一個新的歐洲領導人排位出爐了:薩科奇站在最上面,默克爾次之,英國首相布朗屈居下方。在這場監管辯論背后,不純是關注歐盟或全球經濟體今后的經濟發展走向,更是關乎何種經濟模式更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
但是目前的排序能保持下去嗎?現在,一些歐洲國家花大力氣來確保地區經濟的相對活力,例如遏制失業率上升、加大社會保障力度等,但從長期看,政府會被拖累,反而減慢了恢復元氣的速度。最新預計顯示,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恢復可能比歐洲大多數國家都要快。如果要談談何種經濟模式最適合今后的發展,《經濟學人》還是支持自由經濟模式。對自由派來說,要吸取過度放縱市場的教訓,采取正確的監管措施和保證市場自由度一樣的重要。
(《經濟學人》5月7日)
麥道夫騙局之路
麥道夫公司前高級職員弗蘭克·迪帕斯凱利為換取減刑,正試圖與聯邦檢察官進行主動認罪的談判,他要全盤托出該案的細節。與其老板不同,他打算指名道姓地指出哪些人涉及此案。麥道夫很早就意識到自己最終會走上證券業道路。從業數十年,聰明給他帶來了巨大成功,但并沒有讓他繼續沿著正確方向走,環境的變化反而讓他變本加厲地在欺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事發前的麥道夫投資公司似乎是個由嚴密家族經營掌管的令人看不透的企業。他之所以能夠維持欺詐活動如此長時間,還因為擁有推銷投資業務的伶牙俐齒。
據說現在身處牢獄的麥道夫能夠保持平和心態,并經常鍛煉,閱讀各種書籍。針對他在獄中令人吃驚的表現,有人認為,這是因數十年來首次沒有令他操心的秘密所致。大勢已去,對家族成員來說,無論他們是否卷入這場欺詐,家族名譽已毀。對那些在麥道夫公司工作過、現在喪失生計的員工而言,最要緊的是找到新工作,但他們簡歷中在麥道夫公司工作的經歷將成為擦不去的污點。更重要的是那些損失慘重的投資人,他們正努力設法做到收支平衡。麥道夫留下的歷史亂局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理順。(《財富》5月11日)
馬克思的現代性
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讓卡爾·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又大大火了一把。這場危機使得資本主義處于慌亂之中。今天重提馬克思,是因為他在那個年代就成功地預見了引發今日經濟危機的致命因素。他預言資本主義的發展將無可避免地為深重的經濟危機鋪下道路。如果馬克思能親眼看到當前的經濟衰退局面,他肯定能指出資本主義內在的缺陷與現時危機的關聯,例如證券化交易和金融衍生品加大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風險。若不是這些金融發明,前幾十年的資本積累不會這么快速,但消費者也不會如此依賴于信用卡和抵押貸款。
繁榮表面之下積聚的是金融泡沫,首先從美國房地產業開始破裂,然后引發全球的連鎖反應。這場危機毫無疑問地印證了馬克思的一句話:“資產階級就像一個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用魔法召喚出來的魔鬼的魔法師。”如果馬克思能活到今天,他不會準確告訴你這場危機將在何時以怎樣的方式結束。相反,他可能會指出這些危機是資本主義繼續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改革家們幻想著他們能夠應對資本主義社會周期性陣痛,還沉浸在自己的烏托邦世界里。(《外交》5/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