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越
自奧巴馬當選后,中美關系中一個最大的懸念,就是原先的戰略經濟對話(SED)是否還會繼續;如果繼續,又會是怎樣的形式?這一懸念在4月1日終于破解,胡錦濤主席和奧巴馬總統在倫敦會晤時同意,確立新的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
新機制與原先的機制,在名稱上面,只不過是中間多了一個看似可有可無的“與”(英文名稱相應多了一個and,也是“與”的意思)字。但看似沒有什么實質性變化的名稱背后,其實是內在機制的一個重大轉折,即對話已由原先的經貿領域拓展至了外交和政治領域。
從時間上講,以前的戰略經濟對話一年兩次,而新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一年一次;最主要的,則是人員規格以及相應議題的變化,以前的對話中方由主管外貿的副總理(先是吳儀,后是王岐山)掛帥,美方則由時任財政部長的保爾森領銜。但新的機制都是“雙首長制”——中方是副總理王岐山和國務委員戴秉國負責;美方對應的則是國務卿克林頓和財長蓋特納。
這一變化,無疑順應了中美關系日益重要的現實。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尤其是在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中美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兩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在雙邊、多邊以及國際重大問題的協調與合作。包括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等許多知名人士,甚至強烈建議中美成為新的兩國集團(G2)。
但目前組成G2,無疑還是太過超前,未必符合中美和國際政治現實,因此最現實的做法,則是兩國扎扎實實推進業已良好的關系。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就對筆者表示,從最新的“胡奧會”看,讓人感到高興的一點是,美中領導人都認識到自身正對彼此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復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這次峰會上,兩國元首同意進一步深化廣泛領域的互利合作,加強能源、環境以及氣候變化領域的政策對話和務實合作,恢復和擴大防擴散和其他安全問題磋商。從這些積極成果來看,中美兩國并沒有重走以往美國新總統上臺后兩國關系總是先“摩擦”后“合作”的老路,而是實現了平穩過渡。因此,元首會議一落幕,美國商界就喜形于色。美國商會立刻發表聲明,對此重要成果“強烈歡迎”并感到“歡欣鼓舞”。
美國商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ThomasDonohue就表示,他對奧巴馬尋求擴大對華接觸的決策表示歡迎,新的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毫無疑問”將成為美中采取共同行動的“重要平臺”,并有助于促使世界經濟復蘇和應對共同地緣政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