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旭

目前開發商基本沒能力操縱價格。
近期,上海樓市重現“排隊”現象,甚至有樓盤開盤前五天就有人搶位,“黃牛黨”隨之重出江湖,恍如回到2004和2007年的繁華夢境。此事并非上海獨有,北京、深圳、重慶等多個城市皆如此,只是程度不一。
對此,業內外出現了不同看法。一種聲音認定這是虛假現象,背后既有大量的假按揭,又有開發商雇人排隊,純屬人為營造熱銷局面,持此觀點者業外人士居多,尤以“唱空派”狂狷。而多數業內人士承認其真實性,但在是短期反彈還是樓市全面回暖上,存在明顯意見分歧。
筆者覺得房屋成交量反彈,已成既定事實,爭議徒費口舌。春節過后,全國很多大城市樓市成交量明顯增長,如上海3月份銷售的商品住宅高達156萬平方米,環比2月上升近一倍,不僅比去年月均成交量多一倍,甚至還略高于市場繁榮期的2007年3月。其中絕大部分屬于真實成交。
面對樓市這種逆經濟大勢而上揚的事實,很多人心存疑惑,部分民眾下意識地把矛頭指向開發商。因為過去幾年房價高漲期,確實有不良開發商利用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把購房人耍得團團轉。憤懣之余,包括學者在內的一些人認為:這一切亂相皆因中國的地產商太強勢,而其根源又在于市場壟斷。
壟斷競爭市場具有三個特征:賣方數量眾多、產品具有差異、企業自由進出。整體而言,現階段我國房地產市場全部符合壟斷競爭的標準。全國有5萬多家開發企業,市場集中度非常低,全國市場占有率最高的萬科不過2.6%左右;地段的差異性決定了房地產比其他絕大多數商品,更具有產品差異性;只要解決了錢的問題,基本上誰都可以做房地產開發,企業進退自由。
那么,什么是寡頭壟斷。在美國的多數行業中,最大的四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一般在50%以下,但早餐食品業為83%、飛機制造業85%、煙草業為99%,這三個行業基本上可以歸為寡頭壟斷。在中國,目前的電信業、石化業也是這種性質。按銷售金額,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我國最大的四家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分別是4.6%、5.2%、7.7%,離寡頭壟斷尚遠。
實際上,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上游產業鏈存在一定的壟斷現象,如土地由政府壟斷,信貸資金由國由銀行寡頭壟斷,但下游產業鏈卻是高度競爭狀態,房產供求的市場化程度很高。與香港前四大開發商擁有50%左右市場份額,以及美國前十大開發商擁有近30%的市場份額相比,我國開發商的市場份額偏低,應該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才能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
然而,不能忽略房地產業的區域性很強,從部分城市的某些地產板塊分析,又存在一個或幾個開發商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現象,比如富力地產已占有廣州市場10%左右的份額,而碧桂園動輒占地千畝的大盤,具有左右局部區域供應的能量。區域性寡頭壟斷十年前曾普遍存在,一些基層政府旗下的開發商是名副其實的“地頭蛇”,如大華集團在上海寶山區大場鎮、恒大集團在浦東上南地區等。2004年土地出讓實行“招拍掛”之后,這種態勢已明顯弱化。
所以,目前開發商基本沒能力操縱價格。2007年初上海盛傳42家房產企業秘密發起《不降價宣言》,2008年末,沈陽傳出72家開發商結成不降價聯盟。無數事實證明,開發商之間進行的價格勾結“看起來很美”,卻往往在經濟學中“囚徒困境”的作用下,難脫崩裂之結局。民眾排隊購房和企業小幅漲價,皆是市場“無形之手”拿捏的結果,不宜歸罪于企業壟斷。(作者為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