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幸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古詩說的是人類生命途中的一幕風景:踏青上墳,悼念先祖。有過表述,一個人生存在世,面對兩件“事物”,是一定要跪拜的:一為天地,二為父母。天地者,人類棲身之自然環境。父母者,人類自身慎終追遠的肉身“天地”。頗多戲劇中,再高高在上王權無限的皇帝,見了母后,還都是要“做功課”下跪問安的。
先祖總要亡去,后人繼續忙碌。便每年選擇生命又在萌發時節,攜帶供奉的煙火食物,來到為先人立碑的地方,行禮致意,表達哀思。歷來,除卻祭掃的任務,清明還兼顧著第二個內容,那就是踏青游覽。我的理解,春色不能辜負,滿目蔥翠,蓬勃生機,周而復始,總是令人欣喜。清明,是這個世界上最擁有永恒權力的節日。
中國人多。這由“多”而起的無奈,是近年的清明,越來越擁擠不堪。春運方才過去,“清運”(這個詞是我生造的)又匆忙到來?;疖?、汽車,加班加點,密集出發。來到陵園,過去是默默地燒香,現在也燃放起了震耳欲聾的鞭炮。悼念也就有了赫然聲勢。而后,去田園者去田園,攀高山者攀高山。見到報道,江蘇鎮江有將近20萬人,共同登個小丘陵。錯雜人群,頗是危險。踏青由此成為“踏人”,趣味索然。早知如此,在城中馬路邊上數人頭,不就行了?
繼續要鬧心的,是下得山來,再花四五個小時,像坐船一樣地坐在轎車里,慢慢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