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偉
如何自如地應對一只突然襲來的鞋子?這是一種需要歷練和培養的技巧。
在一個已經實現信息全球化的世界上,新聞很快就會變成舊聞。當遲鈍的CCTV終于在新聞聯播中播出溫家寶總理在劍橋遭遇“鞋襲”的畫面時,“鞋襲”的視頻已經在網絡上廣為傳播。但中國公眾對CCTV的遲鈍表示了諒解和寬容,并將它的改進視為進步。
這是全球化時代的一個新故事。信息借助互聯網技術在全球自由流通,使得中國政府和CCTV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姿態,以應對新的現實。
全球化使中國和世界密不可分,中國從中獲益,也不得不付出相應的代價。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使中國的經濟增速快速下滑,而且,隨著更深入地參與全球經濟和政治體系事務,突然襲來的鞋子還會越來越多,其中就包括“誰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爭論。中國應對“鞋襲”的技巧亟待加強。
總的來說,“信心之旅”是一個表現良好的案例。當貿易保護主義因為危機在西方抬頭的時候,中國選擇了站出來支持全球化。作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的政府首腦,溫家寶將對歐洲的訪問稱作“信心之旅”,言下之意,中國保持經濟增長不僅對本國國民至關重要,對世界走出危機也有莫大幫助。對缺乏“信心”的歐洲來說,中國的表現堪稱一個安慰。
但戰略專家仍能夠看到“信心之旅”中的內在矛盾: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很快,世界的期望很高,但中國仍然是個窮國。在“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之間,需要高超的平衡技巧——和應對鞋襲的技巧一樣,這同樣需要歷練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