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信息、資本的交叉作用下,大城市不但比中小城市更能“刷新”自身,而且更能“刷新”生活其中的居民。
我來問大雪:
辛苦打拼幾十年,不過換來房奴的封號。既然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這么高,為什么大家還要呆在大城市?
大雪來回答:
并非所有人都喜歡城市生活。相傳孔子問弟子志向,七十二賢之一的曾點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下《不服從論》的哈佛大學畢業生梭羅,到瓦爾登湖畔自建木屋隱居:“城市只是幾百萬人孤獨地生活的地方,我寧愿獨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擁擠地坐在天鵝絨的座墊上。”
然而曾點和梭羅只是特別的例子,自從英國工業化革命以來,人類就喜歡往城市集中,而不是往山林穴居。究竟存在一種什么引力,把人類從農村引到城市,又從小城市引到大城市?馬歇爾教授、盧卡斯教授和其他學者,都曾研究過這一課題。一種假設認為大城市提供更高的薪水,比如上海市的工資高于成都這樣的省會。但是2009年上半年,上海平均房價13700元,成都平均房價4700元,上海是成都的3倍;2008年上海平均工資39502元,成都平均工資24691元,上海是成都的1.6倍。成都比上海有高得多的性價比。還有假設認為大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務,比如酒吧飯店,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比如醫院學校,但這些理由都不夠牢固,難道成為房奴的目的就是喝一杯新天地的酒?還有觀點把原因總結為大城市的“綜合優勢”,學問做到這一步可以回家睡覺了。
現在揭曉謎底:在知識、信息、資本的交叉作用下,大城市不但比中小城市更能“刷新”自身,而且更能“刷新”生活其中的居民,城市自身的“刷新”意味著更多更大的機會,居民自身的“刷新”意味著更新更強的能力。有的大學生寧肯接受一份假就業協議,也要把檔案放在大學而不愿回歸原籍,難道不是因為大城市可以帶來這種超額收益?但是如果在大城市停留下來,卻沒有自覺地“刷新”自身,以分享城市“刷新”的好處,那就完全浪費了那份超額收益。
財務雞湯郵箱:greatsnow@126.com(M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