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改的本意是降低政府公共管理成本。現在成了用錢收購官員享用公車的特權。
遼寧省遼陽市最近進行了車改,作為遼陽市第一個進行車改的縣區,弓長嶺區委書記和區長從2008年4月開始享受一年8萬的車補待遇。陳一舟在網易上發表的評論說,各地公車改革此起彼伏,通常的做法都是按行政級別發放車補,等級分明一目了然,出現8萬一年的車補,倒也不令人意外。
評論說,車改的本意,首先是降低政府公共管理成本。但從少數人擁有專屬公車的權力,到所有在編人員都享有規格高昂的車補,最高者竟然高達8萬一年,成了用錢買官員享有的使用公車的特權。跟級別掛鉤的8萬車補,相對應的是“跟級別相稱的公車檔次”;而公共財政對于公車消費的支出,無非是由“汽油費和管理費”轉變成向官員個人存折上撥款。
第一個問題:省錢了嗎?即便是真如當地官員所辯解的那樣“省錢”了,也省得非常有限。實際上,領了8萬車補的書記區長,就不坐公車了嗎?我看不見得。恐怕是車補照領,公車的車輪照樣轉動——真正要算一筆賬,耗費的財力說不定比車改前還要高得多。
第二個問題:有沒有其他選項?作者認為,貨幣化車改本身沒有太大的問題。問題在于:車改沒有擺脫官本位意識,按級別職務發放車補而不是按照公務量來定車補,且因為車補的發放運作一直處在幕后,缺乏有效的公共監督,導致了車補發放的無序亂象——是故,才有了8萬的車補。實事求是地講,在當前的體制背景下,如果車補發放“按公務量”來核定,實際運行起來具有相當大的難度。或者說,按級別和職務差別將車補分等級,是一種次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