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洪
美國借助輪胎特保措施每保住一個就業崗位,結果將會損失25個就業崗位。
在多起中美貿易摩擦案件中,案值近20億美元的中國輪胎特保案被認為是奧巴馬政府對華特保第一案,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自不必說。在上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的聽證會上,我旁聽了攻辯雙方的唇槍舌劍,但卻隨之產生一點疑慮:美國人要干這樣一件傻事?
說是“傻事”,就因為這起特保案的保護主義色彩太濃厚。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案件缺乏“真正的被告”。因為按一般的理解,原告應該是美國輪胎制造商,但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所有美國輪胎制造商都選擇作壁上觀,倒是一個聲稱代表美國輪胎工人的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走上前臺。
這當中的邏輯錯亂,用一些中國朋友的話說,完全屬于“皇帝不急太監急”。而美國輪胎制造商默不作聲,其實就是因為特保案不符合它們的利益。目前中國輸美輪胎的將近一半,是美國在華子公司生產或在華貼牌生產的,制裁將損害美國制造商的利益。但在美國勞資談判的背景下,美國制造商也不愿公開站出來引火燒身。
除了邏輯錯亂外,美國工會的指責也有莫須有之嫌。在聽證會上,美國輪胎經銷商德爾·納特公司總裁詹姆斯·梅菲爾德就說,工會只看到自己的就業問題,卻沒有關注到在營銷領域將會有更多工人會因制裁而失業。美國羅格斯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普呂薩則在聽證會上指出,根據他的研究,美國借助輪胎特保措施每保住一個就業崗位,結果將會損失25個就業崗位,總計美國將會因此損失2.5萬個就業崗位,這對美國就業市場是雪上加霜。
顯然,工會算的是自身的“小賬”,根本未考慮制裁對美國經濟影響的“大賬”,但即使是“小賬”,其實也未必精確。因為正如美國輪胎經銷商所指出的,他們之所以轉向中國購買低檔輪胎,是因為美國企業先前作了戰略轉型,不再在本土生產這一利薄的產品,即使真實施特保,美國廠家也不可能重開生產線。
輪胎特保案就好比是一個四不像,但工會指驢為馬、言之鑿鑿;政客暗送秋波、齊聲附和;政府方面則是心有戚戚、綠燈放行——比如,美國貿易委員會(ITC)已建議:在未來三年內,對中國輪胎分別加征55%、45%和35%的懲罰性關稅。美國人這么做,關鍵就在于政治因素作怪。
首先,政治操弄扭曲了案件事實。在ITC6月份的聽證會上,10位美國議員到場對工會表示支持——隨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制造”自然成為主要的靶子,一些政客正通過在相關問題上展現強硬,來撈取政治好處。
其次,不乏對華政治籌碼的考量。盡管奧巴馬政府多次表示,美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但在實踐中,一些保護主義舉措正成為美對外博弈的籌碼。具體到輪胎特保案,美國一方面表示將公正處理;另一方面,卻至少到目前為止,美方無視中方和美業界的廣泛反對之聲,片面采信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理由,對中國產品磨刀霍霍,其引而不發、以此抬高對中國要價的姿態非常明顯。

我總懷疑,美國這次以輪胎為借口,不過是禍水東引,一則可轉移國內對失業率上升的焦點;二則制造摩擦點,施壓中國在其他貿易問題上讓步。對中方來講,輪胎特保案的直接后果顯然更不利于我,因為這畢竟牽涉到10萬中國輪胎工人的生計問題,但中方也完全可將計就計,據理力爭,化被動為主動。
具體做法,從企業和行業的角度,應積極應訴,聯合美國反對聲音,披露美方的不良貿易行為;從政府來講,應抓住這一典型事件,在各種場合不放松對美方的施壓力度,不做出片面的讓步。即使是美方最后真的實施制裁,中方仍可通過WTO進行訴訟,堅決打擊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氣焰,不落入美方以此為籌碼抬高要價的陷阱。
正如同中海油在并購尤尼科上的失利,讓美國嘗到了外來投資下降的苦果;美國如果在特保案上一意孤行,勢必將陷入更得不償失的境地。美國應該清楚,輪胎特保案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摩擦案件,而且事關美國在反對保護主義問題上的立場和信用。中方有理、有利也有節的斗爭,也將有助于積累經驗、并在兩國以后貿易摩擦博弈中謀求更大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