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明確無疑的挑戰,同時也將在下一個世紀里成為商業領域最強有力的‘游戲規則改變者——這是一個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機遇”,“如果科學家們預測正確,那么這也將是我們唯一的機會。”
“向大海里扔冰塊”
“偉大的政治家們想到了對抗全球變暖的便捷途徑:2063年開始,我們不停地向大洋丟進一個巨型冰塊,隨著溫室氣體不斷增加,投入大洋的冰塊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全球變暖問題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
這當然不是真的,只是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開的一個諷刺玩笑。對抗全球變暖問題,不是臆想。需要改變現實的魄力。

前不久在意大利拉奎拉落幕的G8峰會上,八國聲明,同意和其他國家一起,在2050年前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0%,其中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應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礎上減少80%以上,并以工業化前的水平為基準,將全球溫度的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內。這份聲明以宏大的減排目標向限制全球變暖邁出了一小步,卻也招來質疑:環保人士批評,聲明只是由去年“慎重考慮”轉為達成“共同愿景”,實際上毫無進展。首先,八國集團未能就2050年減排目標的基準年達成一致;其次,上述減排目標仍然有待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同意。
相比之下,發展中五國領導人劃定的標準更明確些:發達國家應在2012年后率先進行減排,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至少25%——40%,2050年減排80%——95%。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2攝氏度”的共識表示歡迎,但是“為了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通過新的減排協定,各國政府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遠,“如果今年各國(在這方面)沒有進展,就會錯過一個獨特的、可能不會再出現的歷史機遇”。
巨大的商機
潘基文已經不止一次地提到“機遇”這個詞,不光指限制氣候變暖的機遇,也指走出當下金融危機的機遇——換一個角度看,金融危機不是最可怕的,比它更可怕的是氣候危機!
今年5月24日,一場云集了全球500多位商界精英的氣候變化世界商業峰會在哥本哈根舉行。當時潘基文致辭說,對于經濟而言,應對氣候變化不是拖累而是“再好不過的機遇”:“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明確無疑的挑戰,同時也將在下一個世紀里成為商業領域最強有力的‘游戲規則改變者——這是一個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的機遇”,“如果科學家們預測正確,那么這也將是我們唯一的機會。”
潘基文呼吁,在節能、新能源和減排技術方面領先的與會企業要爭當先鋒,促使全球經濟向“更清潔、綠色和可持續”的方向轉變。發展低碳經濟不是富人的游戲。在減排大趨勢下,誰能搶得先機,誰就能在經濟轉型中占據主導。
小布什執政時期的美國政府曾以保護美國經濟為由拒簽《京都議定書》,現任總統奧巴馬則說:“我就職以來一直在考慮如何看得長遠一些,在眼前危機過后,尋找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在7月底落幕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中美兩國達成了有關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諒解備忘錄,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和能源部長朱棣文表達了在美中節能技術方面開展合作的迫切愿望。在備忘錄的框架下,一方面,中國可以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當作刺激國內經濟的增長點,另一方面,美國也找到了振興國內經濟的新方向。
中國近年來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表現也受到了肯定。7月4日,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稱,旨在生產清潔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的能源技術將是下一個巨大的全球性產業,中國已經參與進來,而且規模極大。你或許認為中國只對不顧污染追求經濟繁榮感興趣。這在過去沒錯,但現在不這樣了。中國愈發認識到必須走綠色環保道路。“當中國開始大規模這樣做,開始研發太陽能、風能、核能和節能技術時,美國人要當心了。美國將不僅僅從中國購買玩具,還將從中國購買美國的能源未來。”
英國也在尋找經濟復蘇的支點。今年6月底,英國發布《通往哥本哈根之路》氣候變化公告透露,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低碳技術和綠色產業的產值已經達到3萬億英鎊,在英國從事低碳行業工作的人已達88萬。英國首相布朗相信,發展低碳經濟將是幫助英國走出當前經濟低谷的關鍵:“如果我們愿意為未來投資的話,在經濟復蘇中,一種截然不同的經濟類型將會出現。英國會有一個強大的成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