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西班牙的世博物語:這個國家不止有斗牛和弗拉明戈舞。
對老一輩上海人來說,不知道南市發電廠,那他的上海人的身份是要打折的。從南浦大橋上往西看,可以見到發電廠的標志性煙囪,如今,這座上海第一代工業建筑將經歷角色轉變——改建為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UBPA)。
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城市最佳實踐區就是這一主題的注腳。實踐區北區為模擬生態街區。經過層層遴選,全世界13座城市的實物案例將云集于此。中區是由4組廠房改建的展館區,來自全球37座城市的37個展館鱗次櫛比,歸攏在宜居家園、可持續的城市化、歷史遺產保護與利用等各個主題之下。南區是一座主題館和一個主題廣場,由南市發電廠改建的主題館將被命名為“未來城市的探索”。
城市最佳實踐區50個城市參展案例中,西班牙獨占5例:馬德里案例將落戶北區模擬生態街區,巴塞羅那等4個城市將在中區建造展館加以展示。
馬德里館:一座房子,一棵樹
一座竹屋,一棵空氣樹,馬德里館用返璞歸真的方式闡述了人、城市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房屋和樹木構成了古典地中海城市的典型格局,竹屋的原型是馬德里南部Carabanchel的一座應用于社會住宅的前衛建筑,出自倫敦外國事務建筑所的建筑師艾·扎·保羅之手,曾獲得英國建筑師皇家學院大獎。艾·扎·保羅也是2005年愛知世博會西班牙館的設計師。
“參選時,馬德里還提供了許多其他社會住宅的展示案例,但竹元素與中國文化最契合,因此選擇了竹屋。”馬德里展館項目經理王飛介紹說,“‘竹節虛心向來是古代君子的寫照,竹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

上海與竹有關的記憶很多,夏日手中搖的竹扇,床上鋪的竹席,天井里的竹躺椅,都訴說著上海人家的老故事。然而空調的普及讓竹扇漸漸成了詩里的意象,高樓住戶也不會把椅子搬下18層樓乘涼,像過去那樣與街坊閑話。科技的日新月異和城市的繁華,沖走了一些城市原生態的人文內涵。
根據規劃,這次帶來上海的竹屋占地2923平方米,是一座長方形的4+1層建筑,建筑表面覆上一層竹材,玻璃門窗隱藏在“竹膚”后面,從內打開竹窗,陽光可透過玻璃灑進室內。建筑外側有一部滾梯可將參觀者直接送達四層。竹屋屋頂裝有太陽能供電裝置,足以負擔展館一半的需電量。
竹材為建筑提供了保溫、除噪、遮光的功能;冬季遮風擋雨,夏季防曬防熱。負責竹屋復制工作的同濟建筑設計研究院副所長趙穎談到,“建筑材料本土化,傳統化,這或許會提供一種新理念。”城市最佳實踐區內每個細節都代表著一種未來可能的城市形態。
竹屋的環保屬性體現了城市與自然的和諧,而竹屋的人文屬性——城市與人的和諧也是其入選世博的原因。“竹屋是馬德里政府提供給城市低收入者的廉價甚至無償住宅,相當于國內的廉租房。”王飛談到。這座以公益為目的建造的高品質住宅似乎是西班牙社會福利的一個縮影。“竹屋內將原汁原味地保留一部分住宅格局,世博期間,人們可以通過參觀竹屋體驗到馬德里市民的生活。”
緊挨竹屋而建的“空氣樹”是一個公共空間,抑或一個廣場。空氣樹是直徑12米的十邊型鋼結構建筑,安裝自動開啟的百葉窗以及直徑為7米的引風機提供通風,樹內從上到下每一層都以熱帶植物環繞,溫度比外部下降8至10度。這棵“樹”完全以回收材料制成,能源自給(屋頂安裝有太陽能板)。空氣樹是一個多功能空間,世博參觀者可以在這里休憩聊天,并通過內部投影更多地了解馬德里這個城市。
原版空氣樹坐落在Vallecas區Ecobulevar(生態大道)上,是馬德里人運用環境技術營造出的一個人文空間。馬德里是座歷史名城,文化氣息異常濃烈。市內各式各樣的凱旋門有1000多個,有街心廣場300多個,廣場大多配有噴泉和綠化。廣場為馬德里市民提供了一個社會、文化和藝術交流的場所,而空氣樹將廣場濃縮在一個100平方米的開放空間內,遮陽防熱,風雨不侵,人們可以在此安適地會面、休憩,這正體現了西班牙人的生活理念——那就是藝術地生活。
公共空間折射出馬德里的傳統生活方式,在廣場上享受地中海城市的陽光,欣賞行為藝術,觀賞街頭藝術家的表演,或者什么都不做,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王飛談到,“這棵‘樹代表著共同生活,傳達了開放、交流、接納的城市價值觀。”上海世博口號“少一點冷漠”流露出上海城市發展中所面臨的人文缺失,而公共空間及其意象的擴張將補充城市的精神內涵。
巴塞羅那館:“雙面鏡”
巴塞羅那展館的外墻是塊“雙面鏡”,用一種特殊玻璃制成,普通的鏡子只能讓人看到一個平面,但這種鏡子既能讓館內的人欣賞鏡面所折射出的巴塞羅那風情,又能讓館外的人清楚看到館內發生的事。
展館將展示巴塞羅那的老城區復興項目CiutatVella和創新城區Poble-Nou22@。自中世紀保存至今的老城區與擁有一系列新興產業的創新城區安然棲身于同一座城市,這是許多關注上海歷史遺產保護的都市人理想的狀態。“新老城區的結合以及‘雙面鏡的設計都暗合了同一主題——提醒人們既要著眼未來,又不能忘記過去。”巴塞羅那市政廳理事長伊格納西·卡德魯斯表示。上海的深苑老宅和石庫門弄堂藏著這個城市的似水年華,如何在科技潮金融潮中安身立命,延續海派記憶,是許多“沉迷”老上海往事的都市人所牽掛的。或許巴塞羅那館會給我們帶來答案和驚喜。
根據規劃,展館內將立兩面相對的鏡子,每塊長30米,高6米,由10塊小鏡子拼接而成,形成一條長廊。參觀者置身其間仿佛徜徉在巴塞羅那的一條巷子里。在鏡子之間15米的范圍內,將有5個半開放的正方形空間,每一個空間的外墻都將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巴塞羅那城市生活投影到展館內,每天播放的視頻內容都不盡相同。
展館內還將設有一塊公共區域,在那里,巴薩羅那廚師帶來的地中海美食將挑動游客的味蕾,巴薩羅那當紅歌手也會呈上一場視聽盛宴,而鏡子中呈現的內容將根據這些不同的主題進行變化。
巴塞羅那館巨型鏡子的上方,將是一塊巨大的亞麻布,它就像無邊無際的天篷在展館頂部浮動。巴塞羅那的天空會通過衛星實時投射到天蓬上,參觀者仰頭便可望見地中海的藍天白云,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巴塞羅那的晨昏變化。
卡德魯斯表示,巴塞羅那一面是海,一面是山,城市空間因無法擴展而非常有限,規劃這座城市頗似“螺螄殼里做道場”。然而,這座西班牙名城擁有堪稱人類建筑史象征的圣家族大教堂,時間在這座建筑面前停滯,而得天獨厚的地中海風情浸潤在它的文化、藝術、美食、建筑等方方面面,使這座城市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地域的局限。
在巴塞羅那館方案發布會上,臺上衣冠楚楚的嘉賓旁邊,有位衣著休閑的年輕人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個名叫GuimValls的巴塞羅那人是個環保自行車愛好者,他兩個月前從2008年奧運城市北京出發,日前恰好抵達上海,他還將穿越歐洲大陸,最終于2012年到達另一座奧運城市倫敦。Guim Valls將世博的綠色語言行動化。這位西班牙人的愿望是,將上海世博會的信息傳達到世界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