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良志 陳 瑞
【摘 要】政治安全具有維護國體、政體和政局的穩定,不受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和顛覆的功能。其主要特點表現為根本性、復雜性和發展性。在我國國家安全體系中,西部政治安全具有重要地位,事關我國國家領土完整,事關我國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穩固,事關我國國家意識形態的穩定。
【關鍵詞】政治安全 中國西部 地位
我國西部有漫長的邊境線,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地,蘊藏的石油天然氣及礦產資源、水資源等異常豐富。西部獨特的地緣特點,決定了西部的政治安全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政治制度的穩定以及和諧發展的大局,決定了這一地區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一、政治安全及其特點
政治安全是由“政治”和“安全”兩個詞組成。政治就是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圍繞著國家政權而形成的關系和展開的活動。馬克思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在階級社會,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而政治斗爭歷來是圍繞國家政權進行的。一個階級要取得自己的統治,必須掌握政權,才能建立自己對整個社會的統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達到維護和發展自己經濟利益之目的。因此說,國家政權關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問題。在現代社會,國家政權是國家權力、國家機構和國家制度的體系,是政治的根本問題。安全,就是客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使個人、社會以至國家處于被保護的狀態,免受來自內外部的各種危險的威脅。
政治安全,就一般意義而言,主要是指國家政治體系具有對社會矛盾的變遷演化的調適功能,能在社會內外矛盾發生、發展和解決過程中,保持原有基本結構和基本性質,及時有效地保持社會張力,消除不安定因素,防止政治動亂,保證政治運作的秩序性、規范性和聯系性。即維護國體、政體和政局的穩定,不受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和顛覆。可以認為,國家政治安全具體體現在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一是對外有效抵制來自國家外部的顛覆和干涉,維護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民族尊嚴不受侵犯;二是對內有效克服來自國家內部的政治破壞力量,獲取公民對國家和政府的廣泛政治認同,維護政治的穩定,促進社會的發展。
政治安全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一是根本性。一般認為,國家安全的三個最主要、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國家的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軍事安全是保障、經濟安全是核心。對于任何國家來說,維護自己現有的政治制度,是最根本的安全,是國家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更是國家的命脈。同時,主權的獨立、政治制度的鞏固,是任何一個國家發展經濟的根本保障。所以,政權的穩定和主權的獨立成為任何國家在任何時代孜孜以求的根本目標,政治安全是國家要維護的最高利益之一。二是復雜性。政治本身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體系,與一國的經濟、文化、歷史傳統相互交織,維護政治安全更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國內外的方方面面。維護國家政治安全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既要積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建立良好的國際關系,也要妥善解決好國內問題,做好自己的事情,化解矛盾和風險,為實現國家的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三是發展性。政治安全是相對的,沒有永恒的、絕對意義上的政治安全,只有暫時的、相對意義的國家政治安全。在維護、鞏固國家政治安全的過程中,一時的威脅、危險被消除了,而新的、潛在的威脅、危險又會出現。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政治安全的危險因素逐漸演變,人們的危機意識、對危機的理解也相應隨之發生變化。因此要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中,看到矛盾和隱患的存在,加大對國家政治安全的研究力度,并不斷調整國家政治安全戰略,防患于未然。所謂居安思危,就是這個道理。
二、政治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地位
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和國民安全稱為國家安全的八大要素。八要素之間存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軍事安全為保障,以經濟安全為核心,以科技安全為關鍵,以國民安全為目的,融生態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于一體的關系,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綜合國家安全體系。在這個安全體系中,政治安全是前提,為其他安全提供根本保障,同時,其他方面的安全也為政治安全提供支撐和動力。一個國家的政治安全不佳,國家安全的整體狀態和其他方面的安全將受到根本性影響。
國家安全首先靠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等支撐,但國家的政治利益對安全的影響也不可小視。一國的社會制度和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該國的外交,而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又是該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當一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十分強大時,奉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就成為決定本國和周邊安全的決定因素,和平的外交政策可以使國泰民安,而好戰的外交政策則會禍國殃民。而一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即使處于相對劣勢的情況下,只要政治和外交手段運用得當,也可以同樣達到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精神因素在國力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假如一國擁有相當的物質力量,但缺乏明確的戰略,或者沒有貫徹國家既定戰略的堅定的決心和意志,那么國力則缺乏競爭力。相反,一國物質力量的不足有時會由民族士氣的高昂和戰略決心的堅定來彌補。不僅如此,軍事能力、經濟能力、科技能力等并不能自動地轉化為效能,它都是靠人去掌握的。民族文化的認同,民族凝聚力的加強,國人意志的統一和人心所向,在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是決定性的。在一盤散沙的環境中,國家不僅無法發展經濟與科技,還會大大損傷其在國際舞臺中的形象,削弱國家的總體安全。
國家的政治安全也是經濟安全等的有力保障。政治作為上層建筑,既由經濟基礎所決定,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往往成為左右經濟發展、停滯或者倒退的決定性力量。政治安全是經濟安全的前提條件。在政治功能不斷強化、政府權力不斷擴張的當代社會,政治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良好的國內政治環境,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沒有穩定的政治,就沒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我國重視保持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是分不開的。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經濟的發展需要政治的有力支持和有效服務,需要完善的國家政治制度抵御全球經濟融合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風險,減少經濟動蕩。國家的政治安全是經濟安全的前提和重要的保障。
在國際政治中,戰爭是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斗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在當今國際舞臺上進行的現代戰爭,無一不包含極為明顯的政治意圖。從廣義上講,軍事因素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因素,國際軍事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國際政治關系,因為它反映了國際政治關系的基本內容,成為國際政治關系的表現形式。從狹義上看,軍事因素是國際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二戰后軍事集團的建立及其相互對峙反映了國際政治關系的現實。軍備競賽和裁軍談判是國際斗爭的重要表現,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手段。軍事力量的集結、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也是為了通過炫耀其軍事實力,向對手施加政治恫嚇和心理壓力,以軍事形式進行國際政治的博弈,從而達到迫使對方就范或讓步的政治目的。二戰后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連綿不斷,這從正反面證實了現在存在的戰爭仍然是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手段,至少戰爭的發動者是堅持這一觀點的。
三、西部政治安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地位
西部與東部密切相連,無穩定的西部,斷無中國整體的安全。一旦西部政治安全環境出現問題,對我國安全戰略全局將具有重大影響。
1.西部政治安全事關我國國家領土完整
國家的領土是國家根本利益的組成部分,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的最重要、最基本資源。因此,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不受侵略、分割、分裂、流失,是實現西部政治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土地面積約6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71.4%;與14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18702公里。近代以來,西部地區上曾遭受過許多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蠶食、滲透,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外國占領。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西部周邊接壤的許多國家經過外交談判,劃定了邊界線。但在有些地段還存在領土爭端,這些問題的解決還需時日。尤其是近年來,“東突”勢力發展組織、操縱輿論、制造事端,企圖分裂統一的中國和中華民族,達到成立獨立國家的目的。“藏獨”勢力,聳動國際輿論,漠視西藏的建設成就,鼓吹建立所謂的“大藏區”,對國家的統一構成影響。從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看,民族分裂活動從來都是外國侵略勢力策動的,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從來都是外國侵略勢力割去我國邊疆領土的內應力量。時至今日,這些分裂勢力的背后仍有敵視、圖謀我國國家利益的國際因素。如果上述問題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與解決,西部政治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最終會影響到我國國家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
2.西部政治安全事關我國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穩固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國的國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邊疆政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的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均處于西部地區,自確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來,這一制度有效地保證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從政治體制上為邊疆政治本身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邊疆政治制度的核心,是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社會穩定、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制度原因。
國際反華勢力和“疆獨”勢力,制造、傳播所謂的“新疆是中國的殖民地論”;達賴集團公開鼓吹“西藏實際上曾經一向是獨立的”,否定西藏現行的政治制度,不斷煽動“獨立”的夢想。這些分裂勢力,企圖混淆視聽,制造人們的思想混亂,以達到分裂中國、攫取新疆、西藏,進而否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顛覆社會主義中國的野心。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昭示,統一和分裂關系著漢族、藏族、維吾爾族等56個民族的興衰成敗,合則共榮,分則俱傷。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被實踐證明的正確的制度選擇。在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長期堅持這些政治制度,毫無疑問,有利于西部地區的穩定、發展和繁榮。
3.西部政治安全事關我國國家意識形態的穩定
國家意識形態對于形成全體國民的政治共識,維護國家政治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而搞亂人們的思想,動搖人們的政治共識,制造意識形態領域的混亂,常常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動亂、分裂的前奏。
我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接壤國家多,而且在我國的55個少數民數中,有將近50個是居住在西部地區,其中還有跨境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復雜的歷史背景,以及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的差異,加之外來宗教的傳入和國外敵對勢力的影響和支持,西部地區“泛蒙古主義”有了萌芽、“大哈薩克主義”有所抬頭、“泛突厥主義”及“泛伊斯蘭主義”開始泛濫。這些都會對人們的思想統一帶來一定的影響。
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不失時機地從經濟、政治、文化和思想各個領域向獨聯體國家全面滲透,希望借“顏色革命”,建立親西方政權,在地緣上遏制俄羅斯和中國,進而“演變”中國。西部地區正是距離發生“顏色革命”的中亞地區最近的地方,也是西方企圖打開“演變”中國缺口的前沿地區。“顏色革命”說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西化”、“分化”的顛覆手段越來越隱蔽、越來越具有迷惑性,他們尤其重視從意識形態、從價值觀上尋找突破口。局部地區的成功,堅定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對我進行“和平演變”的戰略決心。要有效粉碎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圖謀,保證西部政治安全,就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在統一人們的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2.
[2]倪健中.國家安全.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287.
[3]趙楚.北京專訪:21世紀中國安全戰略和八大安全威脅.國際展望,2001,(3).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7XGJ001。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理學院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