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玲
【摘 要】本文主要運用社會心理學有關理論,對后進戰士心理變化的過程、特點和群體壓力對其心理變化過程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強調社會環境因素對后進戰士心理變化過程中的影響,提出在做后進戰士思想轉化工作時,要樹立動態觀念,進行情境分析,優化內外環境,消除群體負面壓力,以增強做好后進戰士思想轉化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后進戰士 心理過程 思想轉化
所謂后進戰士,是指部隊中在思想、工作上相對落后的少數戰士。人數不多,但卻影響部隊工作的正常進行,做好后進戰士的思想轉化工作是部隊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個難點問題。本文擬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對后進戰士心理形成的過程和成因作一初步探究和分析,以便于有針對性地做好后進戰士的思想轉化工作。
1 后進戰士心理變化過程
人離不開社會,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無論是群體,還是社會,它的形成都是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為前提的。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
1.1后進戰士心理變化變化過程
后進戰士的心理變化過程,是一個人與其所處社會環境之間相互運作的互動過程。從偶然過失到持續犯錯,最后演變成后進者,一般要經過這樣一個互動過程:初次偶然犯錯——社會處罰——進一步犯錯——強烈處罰和拒絕——再進一步違紀,開始對處罰及行為者表現出敵意和怨恨的態度——危機達到容忍邊緣,社會正式責難其違紀行為——違紀者以更嚴重的行為來回答責難與處罰——社會把此人看作后進者。可見,所謂后進戰士是其與其所處社會環境互動失敗的產物。
1.2后進戰士心理變化過程的特點
(1)互動性
人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是這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對于互動主體來說,社會互動都有一定的心理機制,社會互動的結果多少都會對互動雙方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雙方的反應導致了下一輪新的互動步驟的發生。對戰士來說,他對社會環境施加給他壓力的反應,要看社會環境壓力的程度如何,他對社會環境所施加壓力的反應,則以社會環境所施加壓力為基礎的。而社會環境的反應,則又是以戰士對此的反映為前提。正是這種互動性,才導致了戰士心理變化過程的進行。
(2)互逆性
后進戰士心理過程的互逆性,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這種人與社會的互動貫徹“等價交換”交換原則。即雙方在人格與人的價值上等同,一旦這種等同的平衡被打破,必然會產生偏斜,開始朝著一個方向發展。發展的方向由互動雙方—人與人所處的社會環境,這兩個因素的強弱來決定。社會環境反應程度強,則加劇人的反應;社會環境反應弱,則向著逆方向發展。
(3)動態性
這個互動的過程,不是以一種靜止的狀態存在的,是時時刻刻地發生著的。只要戰士不脫離部隊這個環境,那么他與他所處的環境之間的互動,就不會停止。人與其所處社會環境之間互動過程表現出來的這種動態性,是與人的思想變化的多變性相符合的。
做后進戰士的思想轉化工作,應從他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把握后進戰士個人行為與他所處社會環境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后進戰士的心理變化的規律,作好思想轉化工作。
2 對后進戰士心理變化過程的分析
應從戰士所處的社會環境壓力(群體壓力)具體環境因素情況等方面進行分析后進戰士心理變化過程,探究這些因素對戰士心理變化的影響。
2.1心理變化過程中的群體壓力
(1)群體壓力
在群體中,群體大多數成員的意見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它使群體內的每一個成員自覺或不自覺地保持著與大多數人一致性,這個力量就是群體壓力。群體壓力是這一過程的動力源泉。
(2)群體壓力與個人愿望
在后進戰士與其所處社會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群體壓力是一步一步升級的,它使得堅持自己意見的少數者產生強烈的內心沖突,必須在維持獨立與歸屬群體的愿望中作出抉擇,或者是抗拒群體的壓力,為堅持自己的意見而疏離群體,或者是屈從于群體壓力而放棄自己的主張。但無論如何,這都使他強烈地感受了群體壓力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所謂后進戰士往往是那些性格倔強,個性很強的戰士。
2.2群體壓力及其負面影響
對戰士來說,他的活動脫離不了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總是處于一定的群體之中,群體必然會對他產生壓力。影響和作用于戰士心理的群體,主要有:部隊內社會環境壓力和部隊外社會環境壓力。
(1)部隊內社會壓力
部隊內壓力(群體內壓力)。來自社會內環境,是直接的壓力。構成群體內壓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干部的評價、同鄉的看法、戰友的看法、部隊日常生活工作、部隊規章制度、部隊風氣(氛圍)、生活環境等。
(2)部隊外社會環境壓力
部隊外環境壓力,來自部隊外部環境,是間接的壓力。構成外壓力的因素主要來自:社會期望、家庭期望、父母希望、親屬同學的影響等。
2.3標簽理論與初次違紀、持久違紀
(1)標簽理論
常言說,“兵都是好兵,關鍵就看怎樣帶。”事實上,后進戰士往往是部隊造成的,是部隊給他定的位置,給他貼上什么樣的標簽。正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K。W。貝克特認為的:什么人被貼上標簽?一是異常標簽的輪廓是很清楚的,但在實際上把它貼在什么人身上卻不很明確。許多人被貼標,但與標簽卻不吻合,相反更近似的反而未被貼上。二是被貼上標簽往往是巧合。三是通過私人交往非正式地被貼上了標簽與經過正式地被貼上標簽是同樣一種政治秩序。
(2)初次違紀與持久違紀
人并非生來就是后進的,后進戰士之所以成為后進,決非一日之功,他的心理變化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對后進戰士來說,初次違紀一般是偶然發生的,而持續違紀則是初次違紀行為反映的必然結果。馬克思說過:“人最初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別人就是自己的鏡子,別人的評價和看法往往會對本人的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一個偶然發生的違紀行為可以被別人看作是后進者,也可以不被別人看作是后進者。但如果一個人被別人宣傳是后進者,其他人就會對他加以譏笑和攻擊。在這種情況下,違紀者往往會產生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心理,而且還會隨著他周圍環境看法的加劇而加劇,甚至還會產生更大的積怨,走向極端。一旦形成心理定式,他的思想工作就難做了。
2.4情境因素與個人違紀行為、違紀現象
(1)情境因素
環境是被人定義的“情境”過程。個體在群體中所完成的社會行動,是由其生活狀態等條件與個體特點所決定的,而且還會受到許多因素的作用。個人違紀行為的直接原因,應到違紀行為主體的個性特點及其所處的具體情境中去尋找。
(2)個人違紀行為與社會違紀現象
個人初次違紀行為是從輕度偏離社會所允許的規范開始的,發展到違紀行為的“臨界點”,可能是處于因果鏈條一定位置上,這個因果鏈條就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違紀現象則是一定地區、特定時期內違紀行為的總和,違紀現象的原因則要到社會現實中去尋找。探尋后進戰士違紀行為的原因時,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清個人違紀行為與社會違紀現象的區別。
(作者單位:武警沈陽指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