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斐斐
【摘 要】人道主義是一個我們都特別熟悉的詞匯,是關于人的本質、使命、地位、價值和個性發(fā)展等的思潮和理論。它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哲學范疇。人道思想是隨著人類進入文明時期萌發(fā)的,但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潮和理論,則是在15世紀以后逐漸形成的,在啟蒙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和傳播,是啟蒙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影響深遠。這一時期人道主義思想在文學方面體現強烈,代表便是雨果和狄更斯。在現代西方哲學中,人道主義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人道主義 雨果 狄更斯 啟蒙時期
一、人道主義產生前的人道思想
人類在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同時,對人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很多非人道的事物都被唾棄,并出現了“愛人”的概念,比如儒家的仁愛、基督教的博愛。這些古老的思想都包含了愛他人、愛眾生的思想,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觀念是“仁”。“仁”按照孔子的解釋,“仁者,愛人”。孔子認為“仁”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其具體意義就是“愛人”,即“仁者愛人”其對象不僅超出了血緣宗法關系中的人,也超越了血緣宗法之愛。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只有把愛人看成是彼此履行的義務和責任,才能維持人與人之間、社會乃至國家的和諧關系,維持著人類生存的社會共同體的穩(wěn)定存在。
“博愛”是基督教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它首先強調的是神人之愛,愛的對象先是神,其次才是人。世人原本都是罪人,是神派了他的兒子耶穌做出犧牲來救助眾生,世人才得以生存,所以,人們都應為替他們而死的主活著。基督教把“博愛”作為他們基本的道德原則,所以基督教倫理學也被稱為愛的倫理學。
基督教信仰的上帝具有絕對的權威,因而是普遍道德戒律的神圣保障。在基督教的倫理文化中,“博愛”和“服從”分別被用來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整體(教會、國家)之間關系的原則。因此,基督教是把社會的穩(wěn)定與鞏固寄托在博愛仁慈的道德調控手段基礎之上。而儒家思想雖然也主張“仁者愛人”,但它不以宗教信仰為前提,而是以家庭為本位,以孝悌為基礎,最后落實為“親親”、“敬長”。所以,儒家“泛愛眾”的口號不像基督教那樣有上
帝的權威作保證,而往往只停留在道德理想的層面,難以付諸實施。
二、人道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1.人道主義的產生時期
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潮和理論,是在15世紀以后,也就是文藝復興時期逐漸形成的。人道主義,也是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想體系,著重于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在后來的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把它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起到了反封建的積極作用。兩者的共同點,在于認為人及人的價值具有首要意義,使人類開始系統論證以人為中心的價值和力量。兩者的區(qū)別,在于人文主義者著重在狹義上反宗教反經院哲學,而人道主義者卻在廣義上倡導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
2.資本主義上升期的人道主義
從歐洲文藝復興到啟蒙時期的人道主義者,大多是藝術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學家,他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里提出或宣傳人道主義思想。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把它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進一步關注對人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特別是對下層勞動人民予以同情,甚至對資本主義的某些方面也持否定態(tài)度。代表人物是狄更斯和雨果。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作為狄更斯前期的作品之一,文學界普遍認為《霧都孤兒》是很不成熟的。他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對社會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帶有一定的樂觀心態(tài)。然而,正是這樣,才體現出了狄更斯的人道主義精神,每當奧立弗快要陷入危難之中時,總會碰到好心的人來幫助他,最后還是布郎羅先生幫他奪回的財產。這一點讓我們清晰的認識道狄更斯的“善必戰(zhàn)勝惡”的堅定信念。他始終認為還是好人占多數的。由此我們不應該只單單批評狄更斯對資產階級抱有幻想的思想。正是由于狄更斯的這種濃濃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正是由于他的前期的那種樂觀豁達的精神態(tài)度,使他在作品中更注重對小人物的關注,狄更斯往往對他們注入了深切的同情之心。
而雨果的巨著《悲慘世界》,精心塑造了冉阿讓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作者把他的愛與恨、理想與憧憬,完全傾注其中,因而有著永恒的藝術感染力。冉阿讓因為一塊面包,開始被判5年徒刑,他不服,他反抗,他斗爭,他哦報復社會,可是他所有的行動使他越陷越深,刑罰越加越重,最后竟然長達19年。那么這么殘酷的暴力鎮(zhèn)壓能讓他改邪歸正了嗎?與鎮(zhèn)壓者的愿望完全相反,這不公平的法律卻使他由好人變成了真正的竊賊。這種逼人為獸的低級法律,在處罰罪犯時犯的罪比罪犯本身的罪更大。出獄后,他再犯罪,而此刻,米里哀主教以德報怨,使他人性復蘇,痛改前非,開始了人生的根本轉變,最后成為至善的圣徒。他又通過自己的仁愛,感化了警探沙威,使其羞愧自殺。暴力鎮(zhèn)壓的19年,還比不上仁愛的幾分鐘,比較之下,得出只有仁愛才是最有效的法律的人道主義萬能論。
3.現當代的人道主義思潮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人道主義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代西方哲學中的許多流派,如存在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等等,往往自命要褒揚人的價值,捍衛(wèi)人的尊嚴,提高人的地位,以現代眼光研究人的狀況、特點、前途和利益。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盡管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立場相忤,卻大都稱自己是人道主義者,至少是人道主義的擁護者。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人的本質、人格、人與科學技術以及實現人道的設想等等。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有不少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提出了各自的拯救人類的設想。薩特把超越性和主觀性視作實現人道的手段。在他看來,人要成為人,需要超出自身,尋求人生的更高目的。超越的方向總是指向未來,而“投向未來”的選擇是由個體的主觀決定的,人道也只能實現于一系列的自由選擇之中。
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們大都把愛當作實現人道的杠桿。弗羅姆認為,人的苦難是由于缺乏愛引起的。缺少愛雖不能引起生理意義上的死亡,但卻是促使人走向墳墓的根源。然而,生命的意志深深扎根在人身上,作為生物的本能,它表現在肉體和精神中。這是對生命的渴望,也是愛的基礎。馬爾庫塞設想在一種無抑制的文明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充分愛欲化,人的自由和幸福能在此獲得充分的實現。施密特認為,借助愛就能實現人道化。因為,愛是幸福的狀態(tài),而獲得這種狀態(tài)又依賴于對某人或某物的愛。而且,愛改善人的狀況,提供人生的意義,使人充分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狄更斯著,榮如德譯.霧都孤兒.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
[2]何光滬.文藝復興中的基督宗教與人文主義.人文雜志,2007,(01).
[3]李祝亞.解析狄更斯的創(chuàng)作與人生.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6,(06).
[4]吉晶玉.至愛至善的樂章——論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及其兒童觀.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8,(02)
[5]楊一飛.從《悲慘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人道主義.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1998,(04).
[6]朱全紅,張?zhí)O英.儒家“仁愛”倫理與基督教“博愛”倫理思想比較研究.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
[7]http://baike.baidu.com/view/80813.htm.
(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