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昊 許立志
【摘 要】文章分析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在經濟安全問題上所面臨的困境;進一步闡明了發達國家在維護自身經濟安全上表現出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競爭力;近而提出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共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總體思路。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背景 國家 經濟安全
一、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問題日趨嚴峻
1.市場競爭造成兩極分化
國際市場競爭遠較國內市場競爭為烈,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富可敵國,不僅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而且在管理經驗、技術工藝、市場營銷等諸多方面,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都難以望其項背。在一國國內,一般都制定了相應的反壟斷等法律來規范市場秩序,但在國際市場上,由于缺乏強有力的超國家機構來規范市場,其結果必然是強勝弱汰,加劇兩極分化,使得國際范圍內發達國家與最不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2.擴大開放威脅宏觀經濟穩定
市場開放使發展中國家更廣、更深地進入國際經濟體系,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并軌加快。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幻對國內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影響國內經濟穩定運行的外生變量越來越多,這將考驗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在國內經濟增長對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的情形下,國際原料燃料與中間產品價格的漲落、國際市場對發展中國家產品需求的起伏以及本幣對主要貨幣匯率的升降,都會越來越明顯地影響國內相關商品價格的波動,導致輸入性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從而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社會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
3.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的侵害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憑借知識、技術、人才以及銷售網絡領域的壟斷優勢,在國際分工中占據并不斷鞏固“微笑曲線”價值鏈的高端,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將高消耗、高污染、高風險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發展中國家只能憑借人力、資源等比較優勢,長期局限于勞動與資源密集的加工及原料與燃料的生產,獲取的只是一般的平均利潤。與此同時,為應對新興市場的競爭,維持國家經濟繁榮和國民生活富裕,發達國家不斷強化壟斷優勢,更加關注知識產權,這雖有促進發展中國家保護知識產權、激發其自主創新能力的積極面,但濫用WTO相關規則,動輒制造貿易摩擦,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加劇與發展中國家的對立。
4.容易遭受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的沖擊
面對全球經濟失衡與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社會至今遠沒有形成有效的應對機制。由于發展中國家普遍缺乏嫻熟駕馭開放經濟的經驗與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全球經濟失衡與國際金融動蕩對日趨開放的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匯率穩定、外幣資產價值等構成嚴重威脅。另一方面,國際金融風險通過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等途徑向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傳遞,對金融等相關產業產生沖擊,由此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引發社會乃至政局動蕩。
二、發達國家維護經濟安全不遺余力
由于發達國家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競爭力,相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強國有意愿也有能力更好地維護自身經濟安全。
1.利用綜合優勢維護經濟安全
如何保障海外利益是發達國家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歷史上,西方列強慣用三類手段保障海外經濟利益。一是軍事,二是技術,三是金融。正是利用這一壟斷優勢對“利益攸關方”給予懲罰或獎勵,使之重視其海外利益。
2.借用金融寡頭維護經濟安全
隨著金融資本的擴張,發達國家金融寡頭的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膨脹。金融資本不僅在發達國家內部,而且在國際市場的眾多行業、領域逐漸確立起壟斷地位。當今,國際市場的競爭圖景日益復雜,而在這些激烈競爭的背后,充斥的是金融寡頭翻云覆雨的金融操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資源的爭奪,而國際資源爭奪的歷史軌跡與內在邏輯已清晰表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金融實力的大小直接決定該國對國際資源利用水平的高低,國際資源爭奪戰的實質是金融戰。
3.暗箱操作集體維護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問題,及其對單個主權國家經濟產生的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往往是一國難以甚至根本無法應對的,因此西方七國(G7)率先展開大國經濟協調。但是,長期以來外界只能看到G7最后發表聯合聲明,其余的閉門磋商不得而知。為提高代表性與合法性,G7在1997年吸納俄羅斯而出現“G7+1”后,又安排一些有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列席其延伸會議,但仍不讓后者參與重大國際經濟協調議題。
4.利用保護主義維護經濟安全
隨著新興市場的崛起,全球產業分工布局不斷調整,發達國家一些傳統制造行業的競爭優勢迅速喪失,由此出現就業崗位轉移以及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等“癥候群”。解決問題的辦法理應是國內轉移支付,即將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收益部分轉移給受損者。但是,發達國家卻沒有相應的作為,不僅如此,它們還轉移國內視線,將壓力外瀉給新興市場,使后者成了某些發達國家國內政治斗爭的替罪羔羊。
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主要思路
1.增強經濟實力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堅實基礎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經濟安全的維護離不開強大的國防實力。但是,只有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有強大的國防實力。增強經濟實力的不二法門就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沒有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生存能力、抵御內外威脅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經濟發展不僅是經濟總量的增加,而且也是經濟結構的協調。如果經濟增長導致地區、城鄉以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那么國家安全的社會基礎將趨于脆弱。因此,只有通過穩定、持續、健康而且保持一定速度的經濟發展,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顯著增強,才能有效化解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保證國家經濟安全。
2.提高國家競爭力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必要前提
發展中國家要提高競爭力,不僅僅是提高企業競爭力,而且要提高國家競爭力;不僅僅是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而且要制定國家的發展戰略。發展中國家惟有不斷提高國家競爭力,才能突破技術封鎖,改變越發不利的貿易條件,逾越國際分工等級體系,使國際經濟秩序趨于公正、公平與合理,從而贏得相對適宜的外部經濟環境。
3.增加經濟安全合作是實現國家經濟安全的必由之路。
長期以來,在國際經濟中存在兩個突出現象。一是競爭性安全觀占據主導地位。一國為增加自身安全,往往以鄰為壑,在獲得穩定可靠的資源保障時,經常忽視、排斥他國的生存權與發展權,通過各種方式壟斷或不擇手段地獲取資源,在保障自身經濟安全的同時卻損害了相關國家的安全;后者也如法炮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獲取安全保障。二是發達的經濟大國在經濟安全上具有明顯優越地位。比如,美國一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但是,東南亞金融危機、“9?11”事件后國際地緣政治的演變等因素,已經或正在改變國際經濟安全的原有格局,美國同樣陷入安全困境。因此,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難以擺脫參與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安全困境。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的相互依賴不斷加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趨勢有增無減。發展中國家已無法閉關自守,發達國家也不可能獨善其身,惟有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才能營造出國際經濟安全的新生態。
(作者單位:吉林省德惠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