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敏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是指導我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淵源
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學習和踐行這一理論體系有著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的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寶貴經驗基礎上的進行的。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淵源。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成果
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度里如何進行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沒有的,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經歷了艱辛的探索,在總結正反兩面經驗基礎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踐相結合,堅持實事求是,提出了中國革命應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這條正確的道路指引下,我們取得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建立新中國。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
建國后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我們黨仍面臨著許多新由課題,如何把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進行了艱辛的探索,現了反右擴大化、大躍進以及“文革”等錯誤,犯錯誤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這一切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基礎,積累經驗,也提供了借鑒,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來源。
1.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在時代主題轉換為和平與發展和新技術革命浪潮下興起發展,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形成發展的,是在總結蘇東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和時代特征結合,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功與挫敗的教訓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的實踐中,開始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在這條道路上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十五大我們黨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展開的,它包括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一國兩制,祖國統一等理論。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在正確分析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基礎上提出來的。2000年2月第一次提出“三個代表”的要求,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2001年7月1日紀念建黨80周年講話中闡述“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內容,既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的發展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的提高,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圍繞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命題,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緊密結合新的實踐,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的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2007年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深刻闡述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寫入了黨章。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形成適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敗的歷史經驗中,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獨創的理論價值和巨大的實踐意義,但是他們又都有共同的指導思想,都是在共同的條件下,圍繞著共同的歷史使命而進行的思想探索。
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進一步深入發展而日益深化和完善。全黨和全國人民要努力學習和踐行,為復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十七大文獻.
(作者單位:天津市渤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