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剛倫
【摘 要】文章從科學發展觀探討了地理教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地理教學 重要性
9月30日,溫家寶總理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艾伯茨采訪時說:科學發展觀,第一是以人為本,就是要通過發展生產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就是要使每一個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環境下得到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第二,全面發展,主要是指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結合,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結合,開放兼容與自主創新的結合,先進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第三,統籌兼顧,就是要解決我們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存在的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的問題。第四,可持續發展,就是要解決13億人口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走資源節約和生態友好型的道路。
科學發展觀的含義極其豐富,溫總理上述闡釋最精煉、最精辟、最精彩,為我們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提綱挈領的指導。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地理教師,從地理教學的角度,又該如何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依據溫總理對科學發展觀的闡述,我想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科學發展觀,第一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強調的是人的發展,溫總理把人的發展放在了發展問題首位,因為人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區域地理學的觀點看,如果將作為個體的人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區域,那么一個人就是一個整體,個體的發展不但可以完善人的整體形象,而且可以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個性的差異不僅可以組成豐富多彩的社會整體,更可以推動個性需求,引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營造一個有機統一的、動態平衡的社會。
人的發展離不開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物質從哪里來?當然來自生產,來自創造,歸根結底地說來自自然界,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分析、研究與歸納是地理教學的支撐點,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時空分布規律的研究與學習是地理教學的特色,只有重視地理教學特色的實施,才能保障可持續的物質生產,才能做到以人為本。
文化需求是什么?是人的內心世界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渴望和滿足,是社會人的發展目標,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標志。文化地理學的開設是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地理科學發展的方向標。
要使每一個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環境下,得到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實際上談到的是一個公平性原則的問題。公平、公正是社會的本質,只有做到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一個人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和諧發展不僅是穩定戰略實施的前提,更體現了一種先進的人地關系思想:人地伙伴論。
二、全面發展
溫家寶總理所闡述的全面發展觀,涉及到四個結合,從地理學的角度看,主要涉及到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基本觀點,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共同性、階段性原則的理解和實施。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結合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結合的目標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結合,涉及到綜合國力的衡量,綜合國力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經濟實力的強弱,不在于人才的多寡,不在于科技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軍事實力的消長,而在于政治的清明,在于政府的整合力,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最終將決定中國改革的成敗。開放兼容與自主創新的結合,先進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實質上談的是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下,如何重塑中國精神。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中國的教育缺失什么呢?缺失人格的塑造、國格的塑造,缺失對基本國策和國情的了解和理解,缺失對傳統文明的傳承和創新。中國教育的缺失正是江蘇省新課程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比“過程與方法”的訓練更為重要,而“過程與方法”的訓練又比“雙基訓練”重要得多。
三、統籌兼顧
三個差距的存在有違可持續發展合平性原則,有違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三個差距的存在是經濟發展階段性的必然結果。如何縮小差距,差距產生的原因,差距產生的影響,都是城市地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貧富差距問題的解決不僅僅要依靠開發式扶貧計劃的實施,更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搞好經濟建設,以生態農業和清潔生產為途徑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質和資金支持。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的產生源自區域差異性,在區域開放性的前提下,以區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為模式,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兩個差距。在三個差距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必將出現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和城市空心化等系列新的問題。
四、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解決13億人口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走資源節約和生態友好型的道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人口戰略是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戰略。面對日益嚴重的資源短缺狀況,適度合理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調整資源消費結構;開辟多元化資源運輸和貿易通道;勘探新的資源;開發替代性資源,資源戰略已經成為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第二戰略。面臨日趨惡化的環境和生態壓力,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環境戰略的實施已是刻不容緩。人口戰略、資源戰略和環境戰略的實施前提是穩定戰略。一切戰略和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穩定是發展的大前提。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和諧社會。從人地關系的發展史來看,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不斷向自然索取而漸趨理性的過程,在這漫長的過程中,誕生了今日的科學發展觀。
五、綜述
科學發展觀告知我們:一個國家、一個名族、一個人應當具備怎樣的地理素養,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地理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研究部門、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地理學對國家發展的重大影響力。中國現階段教育課程的設置是否完善?是否得到真正的實施?科學發展觀告訴我們,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需要一場新的變革。教育影響力有多大,關鍵是看我們的教育觀和人才觀的先進程度。科學發展觀呼喚科學、高效、創新的中國現代教育。地理工作者對此責無旁貸。科學發展觀告訴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地理教學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錦屏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