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斌
【摘 要】股票期權,作為企業會計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伴隨會計理論的發展,伴隨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完善,20世紀80年代,作為一種重要的薪酬分配制度,在西方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股票期權為主的薪酬體系逐漸取代傳統的年薪+獎金薪酬制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金融資本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加入到世貿后,企業向管理層授予股票期權變得日益普遍。
【關鍵詞】股票期權 應用風險 信息披露
一、股票期權
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下,股票期權屬于《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范疇。
所謂股票期權,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勵對象在未來一定時限內,以預先確定的價格和行權條件購買公司一定數量股份的權利。
作為期權的一種重要形式,股票期權除了具有期權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其內在特質。
首先,股票期權的理論基礎是委托—代理關系。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條件下,上市公司的股東作為委托人,期望管理層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完成托管責任而制定的激勵計劃。企業實施股權激勵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激勵對象高質量的額外服務,從而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
其次,股票期權是一種雙向選擇期權,或者叫做買入或看漲期權。激勵對象可以行權也可以不行權,關鍵在于未來股票價格的高低。
二、激勵意義
股票期權作為一種重要的激勵制度,有利于促使激勵對象完成托管責任,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職業道德以及逆向操作風險,提高上市公司業績和市值,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和投資回報最大化。
三、應用風險
凡事有兩面,股票期權也不例外。作為一種有效的激勵制度,股票期權確實能夠發揮其激勵效用。但若沒有科學合理的設計與執行,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相反還會給股東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在日常應用中,股票期權主要有兩大應用風險,即設計風險、稀釋風險。
(一)設計風險
設計風險,指股票期權因設計不科學合理所引發的管理和財務風險。
充分調動管理層積極性,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是股票期權激勵制度設計的初衷。但股票期權激勵本身就存在缺陷,如果設計不科學和合理,將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目前最常見的設計風險主要有兩個:可行權指標、激勵分配。
首先,指標設計必須科學合理,如果指標單一、容易實現,或者指標定義模糊等,將不僅達不到激勵效果,反而會形成一筆不菲的費用,增加公司的財務負擔,減少股東權益。
當然可行權指標比例設置也不能太高,否則也達不到預期激勵效果,而會引發公司人力資本的流失等一系列后果。所以,在進行股票期權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可行權指標的實用性和系統性,要實質重于形式。不僅要考慮市場份額和銷售增長狀況,更需要考慮銷售利潤和現金凈流入的狀況,以避免管理層過分追求市場占有率和銷售增長率而忽視利潤增長和現金凈流入增長所導致的股東投資回報的折損。同時也要考慮避免管理層修改指標和曲解指標以獲取行權。
其次,在進行股票期權設計時,需要注意股票期權激勵在有效期內激勵分配的均衡,以避免出現前期激勵過大,后期激勵不足等所導致的因管理層的短視和套利行為所帶來的公司業績以及權益的損失。最理想的狀態是在有效期內平均分配股票期權激勵的比率,以達到股票期權激勵設計長期持續性激勵的初衷和目的。
此外,還需考慮股東和管理層利益設計的對等。股票期權協議實質是一種對等交易。如果股票期權設計出現不對等,將會得不到激勵對象的支持若者將違背激勵的初衷和意義。適當的引入對賭機制,將有利于彌補這一設計風險,提高激勵對象的積極性和預期效果。
當然,以上兩種最為常見的股票期權設計風險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內在聯系的。股票期權設計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性工作,需要綜合考慮,不僅要考慮可行權指標設計的實用性,也要考慮激勵的分配,不可偏頗,否則不僅達不到預期激勵效果,反而損害股東利益。
(二)稀釋風險
稀釋風險,指股票期權實施而帶來的潛在稀釋每股收益和稀釋公司利潤及股東權益的風險。
常見的稀釋性風險主要是兩大潛在性稀釋性風險:稀釋每股收益和稀釋公司凈利潤。
稀釋每股收益,指公司存在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時,應當分別調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和發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并據以計算稀釋每股收益。當股票期權激勵的可行權價格低于可行權時同期市場平均價時,股票期權對每股收益就具有稀釋性作用。其對股票期權的稀釋性作用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的普通股股數=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行權價格×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
其次是股票期權激勵對公司凈利潤的稀釋作用。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以股票期權激勵為核心的股份支付業務采取費用化的處理規定,無論是基于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還是基于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其所產生的服務費都需要計入到利潤表中的費用欄去(前者計入到應付職工薪酬,后者計入到管理費用)。作為收入的凈減項,是一種凈損失,其實質就是上市公司為獲取激勵對象的額外高質量服務所產生的代價。如果其預期收益小于預期代價,則將會導致對公司凈利潤的稀釋,導致公司業績以及股東權益的凈損失。
當然,還存在其他稀釋風險,而且以上兩者本身就是相互聯系的。費用化的會計處理在影響公司利用的同時也會影響每股收益,因為每股收益的計算基礎就是凈利潤。
四、信息披露
股票期權激勵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對外信息披露重要組成部分,意義非常重大。披露的詳細程度以及披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披露的合法性與公允性。
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而言,則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僅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有利于減少甚至避免因股票期權應用風險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所以股票期權信息披露的詳細程度將在很大程度決定相關會計信息的信度。
企業應該按照〈新會計準則〉進行詳細披露,具體來說,上市公司授予經營者的股票期權應該按照授予日的公允價值,在等待期內按照非市場條件或者服務期限(也可以基于市場條件)預計的最佳發行數量、已行權數量、失效數量、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行權價格、股份支付交易對當期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的影響等信息進行及時披露,甚至需要進行提前公告,以
最大限度因股票期權應用風險給投資者帶來的不利影響。
五、小結
股票期權,作為一種有效激勵制度,無論是理論還是實務,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表明其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降低代理成本,從而獲取股東利益和股東回報的最大化。
當然,股票期權激勵也是一把雙刃劍。股票期權激勵不僅本身存在內在固有缺陷,同時還存在設計風險稀釋風險兩大應用風險。而且這兩大應用風險彼此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其共同構成股票期權激勵的風險積簇,影響到股票期權激勵的預期效果。所以,在應用股票期權激勵時,不僅要設計科學合理,同時還要考慮股票期權應用的潛在稀釋風險,加強信息披露,最大限度的減少投資者的損失,從而實現預期激勵效果,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楊程.我國股票期權會計處理[J].特區經濟,2007,10.
[2]鄭先弘.我國股票激勵會計實務的探討[J].財務與會計(上半月.實務), 2009,01.
[3]葉建芳.新企業會計準則實踐案例.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