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
【摘 要】在面臨世界經濟大動蕩時期,環渤海經濟圈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而遼寧在面臨振興東北工業基地和發展沿海城市的雙重機遇下,更應該把握市場,實現發展。
【關鍵詞】渤海經濟圈 SWOT分析 產業集群 五點一線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全球生產要素“東移”趨勢繼續加強的同時,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心逐漸“北上”。“東移”和“北上”這兩種趨勢的共同作用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把目光聚焦在環渤海地區。遼寧,中國工業最集中的老工業基地,作為擁有漫長海岸線的沿海省份,如今更令人矚目。當國內外重工業的重心轉移,與老工業基地雄厚的產業基地相互碰撞時,勢必在遼寧沿海、臨港地區迸發出絢爛奪目的經濟火花。
一、遼寧省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雄厚的工業基礎
遼寧石化、鋼鐵、裝備制造業不僅是遼寧優勢行業,而且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鞍鋼、本鋼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石化行業具有產業鏈長、附加值高、拉動力大的特點,是重要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裝備制造業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初具規模的產業體系。
2.豐富的資源和較強的配套能力
遼寧省沿黃渤海地區擁有豐富的陸海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油氣資源儲量約7.5億噸;擁有儲量最大、品位極佳的大石橋鎂礦和全國儲量第一的瓦房店金剛石礦;海水及海水化學資源中鹽田面積達80萬畝,占全國總量的18%;海產品產量占全國1/8;農業資源得天獨厚,是全國重要水果生產基地;此外沿海土地和灘地資源豐富,可以為臨港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空間。
3.便捷的交通網絡
遼寧環沿海高速公路已經建成,沿海開發連為一體,相互促進,優勢互補。而且現已建成的沈大、沈山和沈丹高速公路又將沿海同腹地連為一體,形成沿海同腹地的良性互動,這將大大加快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步伐。同時中部城市群地處東北地區的交通要地,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最大的鐵路樞紐和全國最高等級公路網。
4.豐富的人力資源
遼寧省科技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人才濟濟。據了解遼寧現有普通高等學校75所,共設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等11大學科250多種專業,基本形成了多科類、多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
(二)劣勢分析
1.市場經濟觀念缺乏
與渤海經濟圈內其他城市相比,尤其與天津的比較,遼寧受內陸位置影響,遼寧缺少重商的歷史文化傳統。計劃經濟影響深刻,企業依賴政府,離真正的市場經濟距離遠,不是遵循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使城市群缺乏內在的形成動力。
2.歷史負擔重
相當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機制僵化,技術落后,改造資金匾乏,產業結構升級受阻,產品滯銷,造成企業虧損甚至倒閉,產生大量下崗職工。第三產業長期落后,就業機會不多,導致人才外流。
3.傳統工業競爭力減弱
原材料、能源和機械制造業主要以消耗資源和初加工為主,產業層次低,缺少深加工度,基礎產業薄弱,輕工業、農業和服務業落后。國有大中型企業比重偏大,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滯緩。
(三)機會分析
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態勢
遼寧經濟發展首先要融入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之中,然后才能更好地開展與東北其他省份和渤海經濟圈中其他省份的經濟合作。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是遼寧發揮作用的機制,也是遼寧在更大范圍內開展與其他省份經濟合作的跳板。
2.有利的政策環境,開發政策的比較優勢
為加快沿海開發,遼寧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遼寧省鼓勵沿海重點發展地區擴大對外開放的若干政策意見》,并做出了以“五點一線”為支撐,開發建設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吸引國內外產業轉移和投資、入駐,這些扶持政策的出臺,無疑會給遼寧沿海開發注入強大的動力。
3.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國際產業轉移,中國參與的主要地區就是環渤海經濟圈。韓國新總統上任后,把中國作為第二內需市場,日本己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國之一,遼寧在吸納日本、韓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中有更多機會和優勢。
(四)風險分析
1.差距加大的威脅
目前,長三角、珠三角已構成中國經濟的兩個“增長極”,而環渤海經濟圈一直受到關注,但發展速度緩慢,還沒有成為經濟增長的一極。因此只有迅速提高區內聯合與協作水平,盡早走向一體化,才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
2.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
遼寧要提高區域競爭力,促進對外貿易的增長,必須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向、產業轉移動態的研究,抓住日、韓、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和資本釋放的機遇。
3.周邊環境的不穩定因素
美、日對中國影響力擴大的戒備心理增強,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對中國進行遏制。此外,朝鮮半島及臺灣海峽局勢如果出現動蕩,也將對遼寧中部城市群發展帶來重大沖擊。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遼寧發展的優勢與劣勢同在,機會與風險并存,但是優勢大于劣勢,機會超過風險,外部環境給區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會,而且區域內部優勢明顯,可以采取發展型戰略,抓住渤海經濟圈發展與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有利機會實現區域進一步發展。
二、融入環渤海經濟圈
(一)發展產業集群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自主創新和科技創新能力,是遼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和中心環節。在積極應對國際產業轉移的同時,利用產業集群效應,吸引國際直接投資,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會,構筑多種所有制經濟相結合、高新技術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大中小企業相結合的產業集群,并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效應,改善創新條件,加速生產率的成長,促進遼寧經濟的發展。
(二)依托沿海經濟優勢
遼寧提出“五點一線”的發展戰略,將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和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盤錦船舶修造產業園、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和錦州西海工業區、葫蘆島北港工業區、遼寧丹東產業園區等產業園區,將這“五點”連接成為“一線”,從而以點連線、以線促帶、以帶興面,開發和整合沿海荒灘、鹽田等土地資源,形成沿海經濟帶。這樣能更好的轉化區域經濟優勢和產業融合優勢,同時對外來投資的承接和吸引起到接續的作用。
(三)推進先導園區的建設
遼寧要進一步整合“三區”(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資源,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其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發展,充分發揮先導區在我省對外開放中帶動和輻射作用。
“三區”建設不僅要完善和創新體制,使開發區在改革和開放區走在全省前面,逐步實現園區接園區、基地聯基地的局面,推進沈陽裝備制造園區、大連長興島臨港產業園、營口灘涂工業園、大孤山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擴大大連保稅區的面積,在丹東和營口建立“境外關內”的保稅園區,在沈陽建成海關封閉監管的內陸干港。
參考文獻:
[1]胡建偉.論環渤海開發戰略背景下的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J].管理世界,2008,12:5-9.
[2]陳學軍.對外貿易與遼寧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N].遼寧日報,2006-3-7(5).
[3]閻金明.發揮天津濱海新區龍頭作用推動環渤海經濟區域合作[J].港口經濟,2007,01:26-29.
[4]JohnFahy.A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 global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7 V11:16-20.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國際貿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