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群
【摘 要】“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既可能造成財產損害,也可能造成精神損害,受害配偶方能否根據實際情況請求法院或有關單位排除侵害,以維護自己合法的權益。
【關鍵詞】配偶權 忠誠 訴權
在眾多網友憤怒聲討以及呼吁“第三者插足”應以法律形式加以懲罰的同時,我國首例妻子狀告第三者侵害配偶權案在重慶審結:原告周遠華以被告謝光萍與其夫張長春完全超出了一般的同志和朋友的交往關系,造成原告家庭不和睦為由向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判令第三者謝光萍立即停止插足自己的家庭、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費55萬元。一審法院基于原告周遠華的兒子提供的證據,認定被告謝光萍對原告周遠華家庭的不和睦有過錯,判決被告謝光萍立即停止侵害原告周遠華的婚姻家庭關系,并向原告賠禮道歉。被告謝光萍不服上訴,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終審裁定此案不屬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受理范圍,撤銷一審判決,駁回原告周遠華的起訴。對于一、二審法院大相徑庭的處理結果使得我們不得不探討一下配偶權制度的價值。
一、配偶權及其派生的權利
配偶權是夫妻互為配偶的身份利益,不包括財產利益,且這種利益具有獨占性,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共享,這是我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所決定的。內容的雙重性,即權利義務的不可分割性。配偶權的核心是性權利。一是這種權利義務的實現需要雙方同時履行和協調配合;同時配偶雙方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缺一不可。權利的排他性,權利的獨占性必須就具有排他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配偶權也是對世權,主體的對偶性。夫妻互為配偶,共同享有配偶權,這是婚姻關系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客體的利益性。即夫妻以外的人都是義務主體,都具有不作為的義務,不得實施干擾、妨害、侵犯配偶權的行為。
配偶權是基本身份權,是基于法律規定的夫妻身份地位而產生的,但配偶權作為基本身份權還包括諸多派生的身份權。配偶權作為一項基本身份權,應當派生出下列權利和義務:夫妻姓名權 、住所決定權 、同居義務 、貞操忠實義務。
二、在婚姻法中是否應立法規定配偶權
首先,關于配偶權的性質應當明確規定,配偶權是基于合法婚姻關系而在夫妻雙方之間產生的由夫妻雙方平等、專屬享有的要求對方陪伴生活、鐘愛、幫助的基本身份權利。配偶權因合法婚姻關系的成立而產生,因合法婚姻關系的解除而終止。
第二,關于配偶權的范圍。配偶雙方姓名決定權、住所決定權、日常事務代理權、夫妻雙方互負同居義務、貞操忠實義務,關于這些《婚姻法》有所規定,但極不完善,首先是法律界限不明,其次是對侵權人侵權責任的追究沒有明文規定,實踐中無法可依,應當對違反者的懲罰有個明確的認定。
第三,關于同居權的保護。我國立法應借鑒國外立法的有益經驗,在一方違反同居義務時,允許另一方提起同居之訴,并可采用扣押收入、精神損害賠償或免除無過錯方的生活扶助義務等方法予以制裁。完善配偶權,最關鍵的就是應進一步充實、健全配偶權的具體內容。借鑒國外立法,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我國未來的婚姻家庭法不但應確認配偶權的具體內容,而且應提供切實有效的法律保障措施。沒有法律保障的權利不具有實際意義,因此,法律應為各種配偶權利設計相應的救濟方法。然而,由于配偶權內容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使得法律在規定救濟方法時會有不少困難。總的來說,不同的配偶身份利益,應采取不同的保護方法。
三、侵犯配偶權的類型及構成
在現實生活中,侵害配偶權的行為時有發生。侵害配偶權的行為,就是以通奸等方式致使配偶一方享有的配偶權身份利益受到損害而違反保護配偶權法律的行為。該侵權行為的方式須以作為方式為之,應以與有配偶之男女通奸等行為為內容。不具有通奸等行為內容的,不為侵害配偶權的行為;有該行為,但系未婚男女行為的,因為雙方均無配偶,不具有配偶的身份,也不構成侵害配偶權。
根據《婚姻法第46條》規定,侵犯配偶權的具體行為應包括:
1.重婚。所謂重婚,是有配偶者又與他人結婚的違法行為。我國《刑法》規定,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而結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認為,重婚是有配偶的人與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以下三種情況應視為重婚行為:(1)有配偶的人與他領取結婚證;(2)有配偶的人與他人舉行結婚儀式;(3)有配偶的人與他人雖未舉行結婚儀式,但以夫妻相稱,在固定住所共同生活。對重婚的司法救濟,在民事方面因構成侵權,應予以精神賠償,在刑事方面,因構成犯罪,應予以刑事處罰,但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因附帶民事訴訟提起賠償的原因不能是精神損失,故對重婚之訴,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卻不能一起提起附帶民事之訴,這不能不成為法律救濟的一處遺憾。
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所謂“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是有配偶者與他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在一起起居、餐飲,進行性行為,并且持續一定的時間。因為僅僅有一二次在一起短暫的起居、性生活,僅僅是通奸的行為,不能稱為同居。同時,配偶應當因此而引起離婚,或者主要因此而引起離婚。
3.實施家庭暴力。實施暴力是發生在家庭之間,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其他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家庭暴力侵害的客體不單純是配偶權,同時侵害的還有健康權或者身體權。造成傷害的,侵害的是健康權;沒有造成傷害的,侵害的是身體權。因此,這種侵權行為構成法規競合。由于行為人實施的是一個行為,受害人可以選擇一個訴因起訴。究竟是選擇侵害配偶權起訴,還是選擇侵害健康權(或者身體權)起訴,由加害人自己決定。
在我國現有法律框架下,利用法律對家庭暴力的處置還有許多空白點和難點。《中國婦女發展綱要》中規定,有效遏制對婦女的暴力侵害及拐騙、買賣婦女的犯罪行為和賣淫、嫖娼違法行為;依法保護婦女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堅決制止家庭暴力。《婚姻法》也規定了禁止家庭暴力。但這些規定都太籠統,對家庭暴力救助措施的規定過于原則,涉及機構職責不明確,由此帶來對婦女暴力、家庭暴力的認定上的混亂,不利于有效地幫助受暴婦女,制止家庭暴力。為此,筆者建議,應盡快制訂“預防與制止家庭暴力法”等單行法律,同時,在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中增加相關內容,如對家庭暴力犯罪,應確立檢察機關的公訴制度,而不要由受害者自行起訴,因為受害者往往沒有能力去自訴,一旦確立了公訴制度,施暴者就會因法律制裁而有所收斂,而且也會使其意識到國家對家庭暴力所持的嚴肅態度。
4.虐待、遺棄侵害配偶權。虐待是經常以打罵、凍餓、禁閉、強迫過度勞動、有病不給治療或其他方法肆意折磨、摧殘家庭成員的行為。實施虐待行為情節惡劣的,構成虐待罪。虐待罪侵犯的客體是家庭成員間的平等權利和被害人的人身權利,客觀方面表現為對被害人的身心實行經常性的折磨和摧殘的行為,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主體上是與被虐待者之間具有一定的親屬關系或收養關系,并在一個家庭中共同生活的成員。遺棄是對需要贍養、撫養、扶養的家庭成員不履行物質上的供養行為,遺棄罪則是情節惡劣的遺棄行為,即對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撫養義務而拒絕撫養,情節惡劣的行為。
四、“第三者插足”的法律性質與民事救濟
1.“第三者插足”行為是侵權行為
所謂“第三者插足”是指某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該婚姻關系以外的第三人與婚姻關系的一方當事人發生婚外兩性行為,導致該婚姻關系發生裂痕甚至完全破裂的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的具體情形有以下三種:
第一,通奸。這里所指的通奸是指雙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自愿發生的不正當兩性關系的侵害配偶權的行為。第二,姘居。姘居是指已婚男女雙方或一方為非法的、缺乏長久共同生活目的的臨時性公開同居。姘居也是一種嚴重侵害配偶權的行為,它同通奸明顯不同在于其具有一定的公開性,通奸則具有隱蔽性。第三,重婚。第三者與夫妻一方登記結婚或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構成重婚。“第三者插足”引發的重婚行為,從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來說,違反了一夫一妻原則;從配偶權侵權來說,嚴重地侵害了配偶另一方的同居權、忠實請求權,共同生育權、相互扶助權等一系列的配偶權利。
“第三者插足”問題并不是一個純粹的道德問題,而是一個法律問題。我國《憲法》第49條第1款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保護”、《民法通則》第104條也規定:“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和兒童受法律保護”。可見,我國的婚姻關系是置于法律的保護之下的。婚姻是男女兩性為法律確認的結合,一旦成立,法律就賦予了婚姻雙方以特定的權利和義務,彼此之間則具有了排他的、特定的身份利益,他人對已經成立的婚姻關系就負有不作為的義務,否則,則可能構成侵權。“第三者”插足行為就是侵權行為。這一行為侵害了合法的婚姻關系,侵害了無過錯配偶基于婚姻關系而生的身份權。其具備了侵權行為的四大構成要件:(1)“第三者”的行為具有違法性。其違背了《憲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等有關保護婚姻關系方面的法律規定;(2)“第三者”插足行為造成了損害。其直接損害的是婚姻當事人一方基于婚姻關系而生的身份利益,由此進而會損害他人的名譽,使得他人精神痛苦,造成婚姻關系出現裂痕甚至破裂;(3)插足行為與婚姻一方當事人所受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即就是因為“第三者”的介入,才導致了婚姻當事人一方有上述損害;(4)“第三者”主觀上存在過錯。“第三者”是在明知他人已存在合法婚姻關系的狀況下,而與婚姻關系一方發生婚姻外兩性行為的(通奸、姘居、重婚)。所以說,“第三者”插足行為系侵權行為。這一侵權行為還屬共同侵權行為,即“第三者”與有過錯配偶對無過錯配偶構成了共同侵權。
2.“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的民事救濟
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在法治社會中,有權利就有救濟。“第三者插足”是一種嚴重侵害配偶權的行為,對此侵權行為,受害方可以采取兩種救濟方法:停止侵害請求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第一停止侵害請求權。“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受害配偶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請求法院或有關單位排除侵害,或者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訴請法院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第二,損害賠償請求權。“第三者插足”侵害配偶權,既可能造成財產損害,也可能造成精神損害(主要是一種精神損害)。我國學者一般認為,精神損害是相對于物質損害而言的,它包括精神痛苦與精神利益的損失。精神痛苦主要指權利人因人格權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導致其精神活動出現障礙或使人產生憤怒、絕望、恐懼、焦慮、不安等的情緒。精神利益的損失是權利人的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遭受損害。
“第三者”侵害配偶權致配偶間貞操義務之違反,其主觀過錯為故意的心理狀態,客觀上實施了與有配偶者為婚外性關系的行為,即明知其行為違法并會致對方配偶以損害而仍然為之。而其行為違法的界限在于對方已有配偶,否則僅為非婚性關系,不存在侵害配偶權的問題。同時,“第三者”的行為,除受強奸之外,無論主動與否,均構成侵權。也就是說,,“第三者”應當對無過錯配偶方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然而2001年12月26日公布的最高院關于新婚姻法首份司法解釋29條明文規定夫妻雙方因“第三者插足”導致離婚,無過錯方只能向其配偶索賠,而不能向“第三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對此,筆者認為是解釋缺陷。
五、配偶權制度價值探討
“配偶權利是直接標志和象征婚姻關系實際價值的唯一法律范疇,在今天看來,配偶權利這一概念的價值僅在于它依然可以反映婚姻中的人性。從而,它可以用以區別形式婚姻關系和實質(有人性)婚姻關系”。配偶權不僅規定了夫妻間的權利義務,規范、約束著夫妻的行為,全面反映了婚姻生活的內在本質要求,而且配偶權還保障著婚姻生活的健康發展以及婚姻生活的安全、和諧、幸福,正是由于配偶權在調整婚姻家庭生活中發揮著其他民事權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法律都采用不同的形式分別規定了配偶權。例如:《法國民法典》第212條、第213條和第215條分別規定了夫妻負相互忠實、幫助、救援和共同生活的義務,家庭住所應設在夫妻一致選定的處所。
從我國目前立法狀況來看,我國民法通則第五章第四節開創了人身權獨立立法的先河,但是關于人身權的全部法律條文都是對人格權的具體規定。而對包括配偶權在內的身份權則沒有規定,我國關于配偶權派生身份權的法律規定,散見于婚姻法中,但婚姻法中只是用第8條和第10條規定了夫妻姓名權和住所權兩項派生身份權,而對最能體現配偶權本質特征的同居義務和貞操忠實義務則未作任何規定,配偶權中的同居義務和貞操忠實義務,我國立法上還是一片空白。盡管立法機關和學者認為此兩項義務乃是配偶法律關系中的應有之意,因而不必用法律明文規定。然而,法無明文規定,勢必會滋生無法可依的土壤。我國現行婚姻法中完全無過錯離婚制度的建立以及故意侵害配偶權利補救法律的立法空白在實際上減輕甚至取消了某些配偶或第三者侵害配偶權利的法律責任,盡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司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由第三者介入而離婚的,處理財物時要注意照顧無過錯的一方和子女的利益,須在夫妻財產分割上照顧無過錯一方,但這一規定不足以撫平無過錯一方的精神創傷,而且這一規定無法制裁破壞他人婚姻家庭關系的第三者,因此,通過立法保護正常、和諧的婚姻家庭關系不受非法干涉,正是我國民法和婚姻法所應共同承擔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楊大文.婚姻家庭法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楊立新.人身權法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
[3]江平.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4]蔣清華.配偶權基本理論問題研究.中國民商法律網.
[5]蔣清華.配偶權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6]張志敏.比較家庭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01-108.
[7]韓松.婚姻權及其債權責任初探.中南政法學院報,1993,(3).
(作者單位:貴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