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美國《企業家》雜志近期選出在未來十年最有可能消失的十個行業,其中包括報紙。一些人認為,上個世紀90年代互聯網出現后報紙的銷量陡降。未來10年報紙新聞將出現在互聯網上。筆者認為,報紙十年后不會消失,也不會單單在互聯網上茍延殘喘,而是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
進入新世紀,傳媒之間的競爭,從傳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之間的競爭,拓展到多媒體互聯網、廣播、電視和報紙間的競爭。
首先,多媒體互聯網對傳統的大眾傳媒提出了新的挑戰。從1994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計算機網絡與美國Internet聯網以來,現已有7條專線連通Internet。互聯網作為傳媒,從信息遞達容量和傳輸速度兩方面來看,都是傳統傳媒無法比擬的。
其次,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之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一份有關中國受眾與新聞媒介的綜合調查報告指出,在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獲取新聞的主渠道依次為:廣播、報紙和電視,其中聽廣播的占到53%,而看電視的僅占13%;但到了90年代,受眾獲取新聞的主渠道則依次為:電視占51%,報紙占39%,廣播占9%。雖然報紙始終處在中間的位置。但電視對報紙的影響遠遠大于廣播對報紙的影響。也就是說,現在這種態勢,電子媒介對報業的沖擊力更強了。
電視主要是利用聲像的優勢,利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利用“現場直播”這樣一種不受時空影響的手段,對報業構成了直接的威脅。如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時,《新民晚報》的記者從現場發回了大量報道,由于當時電視的優勢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報紙的零售一下子增加了十幾萬份。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盡管報社派了三位記者前去采訪,零售只增加了四五萬份。同時,報業內部各種報紙之間的競爭也日漸激烈。從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十年間,我國報紙總數從186種發展到2 000余種。幾乎是10倍以上。而且在一定受眾和作者數量的前提下,便存在著新聞資源、受眾以及作者資源再分配的問題。于是便出現了“發行大戰”、“稿酬大戰”和“采訪大戰”。如《浙江青年報》為了能較大幅度地提高新聞照片的質量,推出了凡在該報頭版刊發的新聞照片,均可得到一千元的稿酬的措施。另也有多家報紙重酬覓好稿。因為圖文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報紙的銷售。
競爭的結果造成一些報紙的經營能力下滑,甚至于消亡。香港出現了“晚報消失現象”。在1997年7月27日,香港的最后一份晚報——《新晚報》出版其最后一期,公布停刊。這張具有47年歷史的晚報,在其《停刊啟事》中稱:“近來,由于市場的變化及資訊手段的發展,晚報市場逐漸萎縮,本港晚報普遍經營困難,其他晚報先后停刊,《新晚報》成為僅存的一家晚報。在全體員工共同努力下,本報采取多種措施,以改善經營,但經濟上的困難短期內料難根本解決。因此,董事會決定,自1997年7月27日停刊。”隨著電視媒體的充分發展,港人基本上形成了早上看日報、早報了解信息,而晚上看電視獲得當日信息的生活方式,加上在香港,晚報和日報在報道角度、方式上均無差別,僅是時間上的差異,因此,晚報便被無情地淘汰出局了。晚報在香港的消失也從一側面印證了傳媒競爭的殘酷性。
雖然廣播、電視尤其是互聯網對報紙的沖擊力加劇,但筆者認為,這還不會造成報紙十年后消失。
首先,互聯網在具備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同時,也有弊端和不足。在互聯網讀者很難找到本市打折信息、本日菜價肉價等身邊的實時信息,互聯網上發布大的形象類的廣告很多,可這種實時類的廣告卻很少,這恰恰是目前各城市晚報廣告的優勢。讀者看這方面的信息只能在報上,而非在網上。另外,互聯網信息量大,這也造成網絡采訪記者嚴重不足,大量信息依靠報紙記者的新聞,依靠文摘為主,如果互聯網大量招聘記者,那更會使“燒錢”加劇。其次,廣播的經歷也是報紙一個縮影。 廣播在上世紀90年代也經歷一個大的轉型期,由當年的大受歡迎到受到電視的沖擊,很多人都認為廣播不久就會消失,可近幾年,它再度崛起,各種傾訴類節目互動及時備受歡迎,隨著私家車的增多,車上廣播也熱了起來,尤其是及時的路面車況,非常適合廣播這種媒體。報紙目前面臨的問題如同當年的廣播一樣。
最后,報紙也會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全面廣博的信息量的報紙可能會減少,但是本地化的、區域性的、行業性的報紙會增多,報紙會更突出它自身的特長服務于讀者。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報紙十年后不會消失,它會重新定位,并迎來一個更新的發展空間。□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