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山 唐海燕
新聞工作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為社會提供大量及時而有價值的信息。報紙會議新聞也不例外,一篇會議報道中包含的有關事物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越多,信息量越大,吸引人的因素也就越多。所以作為一名記者,必須學會寫各種會議報道。
走出“淺層次”,準快報道會議重點
無論是用文字還是用圖片報道會議新聞,都是要用最短的時間把最有新聞價值的東西傳達給受眾。所以我們在會議報道中,特別是在對一些重要的政策和決策報道時,一定慎之又慎,反復核實,決不能為了求快而馬虎大意。
在會議報道中,我們既要據實報道,又要充分調動媒體的宣傳手段,對會議報道的中心內容進行強化宣傳。對于熱點問題的會議報道,更要實事求是,把握好尺度,找準報道結合點。其實,每次會議都有一個中心內容,我們在采訪中要力爭全面把握會議的主要內容,既要做到吃透上情,又要掌握群眾脈搏,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會議報道要耐看,就必須走出“淺層次”,杜絕套話、官話,用事實說話,把情理寓于事實之中,這樣會議報道的內容就會真實無誤且有說服力。
突破“模式化”,提煉有價值的新聞
任何新聞都要有新穎性才能吸引讀者,對于會議新聞來說,也是如此。只有改變了傳統的政治、經驗性新聞慣用的那種模式化、公式化的格局,寫出政治性強、思想深邃、角度新刁、手法生動活潑的稿件,才會使會議報道具有感染力、可信度和耐讀性。
我們知道,大凡會議新聞都有慣有的會議模式和格式。如果按照會議老模式、老格式去做常規報道,稿件中有關會議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新信息越少,自然吸引人的新聞因素就跟著會少,所以我們在采訪中,要善于在會議里提煉出有價值的新聞來。
每個會議都有多項議程,多個內容,但最終總有一個統帥全會的精神,會議新聞沒有必要一項一項地羅列,而是要反映會議的真正價值。衡量一條新聞的好壞,不在于篇幅長短,關鍵在于其內涵價值和真實度。只要角度新、實效快,有新聞價值,哪怕只有一句話,二三百字,也不失為好新聞。
打破“舊思維 ”,選擇獨特新聞角度
一般來說,會議的程式總是比較固定的,如果總用同一種手法去反映,必然會顯得呆板。報道會議應該從不變中求變,從各類會議的共性中發現個性,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最佳角度報道。會議報道也講究宜實不宜虛,一般會議虛的東西比較多,所以一定要避免這點,做到化虛為實。
會議新聞,尤其是重大會議新聞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總之,我們在寫會議新聞時,一定要選取會議中最有價值的要素去重點報道,用最佳手法去寫,讓讀者一下子抓到會議新聞的主要精神,讓會議發布的重要精神使受眾心神領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每年的“兩會”意義重大,受到了全市上下的高度關注。僅市內各級媒體派出的記者就有幾十人。要想有所創新,就必須選擇好角度。會上、會下,會前、會后,會場上、會場下,會場里、會場外,“兩會”期間,我們報道組前后方的記者們以消息、社論、側記、特寫、專訪、花絮、解讀、圖片等多種形式,對大會給予了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的報道,及時、準確、生動、全面地將最新事實反映給廣大市民。
擺脫“老格式”,不斷創新寫作手法
報道會議新聞必須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堅持真實性原則,拋去虛假浮夸和拼湊材料數字,以事實為基礎,用事實說話,刊登的會議稿件符合實際,才能讓人信服。同時我們要從繁多的會議材料里提煉出新思想和新經驗來,這樣會議報道才會有高度,有內涵,有鮮活力,有感召力,有影響力。
一個成功的會議報道寫作者要用高度的政治覺悟、敏銳的新聞視覺、沙里淘金的耐心,做好會議新聞素材的提煉選擇,把最有代表性、最有說服力,最有普遍意義的情況反映出來,只有讓會議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產生社會共鳴。
“兩會”總是引起全市上下關注的大事件。作為主流媒體,對這樣的重大事件進行深度報道,理所當然是報社的重頭戲。為此報社一方面派出了陣容強大的采訪組,在會議前和會議期間,日報每天騰出足量版面,一方面在寫作上除完成好對會議作好消息、側記等報道外,還刊發整版的專題報道加上特寫、花絮等新穎寫作手法的報道,很受讀者的歡迎。
去掉“乏味感”,努力吸引讀者目光
會議新聞報道的可讀性是衡量其社會作用的重要標準,讀報人數的多少是與社會作用的大小成正比的,而受眾的需求往往直接影響到讀報率的高低。
報道會議新聞要去掉乏味感,注重會議新聞的實效性。同一條新聞,寫作的手法好壞、刊登的時間早晚,直接關系到讀者群的多少。如果受眾從別的渠道得到會議內容后,再看我們遲到的新聞,必然會感到乏味。
同樣,我們還要選取會議中最有價值的要素做重點報道,去掉一些沖淡主題的毫無興趣的東西,讓受眾能夠一目了然抓到會議新聞的主要精神。同時,寫作中要選取最典型、最有說服力的事例來說明問題,寓指導性于事實之中,這樣才會有更多的讀者來看我們寫出的會議新聞。
還是以“兩會“為例子。為讓讀者在第一時間看到有吸引力的報道,我們報道小組成員定思路,多抓、搶抓新聞,每天的采訪都是有的放矢、胸有成竹的。我們根據會議的進程和會前、會中、會后各階段的重要內容,確定了每天主題報道的思路,每個會議基本由三大塊構成,一是風格隨意、形式輕松的側記、特寫等新聞;二是現場采訪的特定人物專題報道;三是一組構思新穎、圖文并茂的花絮。三個板塊緊扣一個大主題,內容即不互相游離,又不相互重復。一篇幾百字的稿件,往往要經過多少個電話,在會場等許久時間,回來反復修改數遍,才成型出爐。在“兩會”期間,我們報道組的成員臨時捕捉到許多精彩、現場感很濃的花絮報道,在全市媒體中屬獨家報道。□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