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恩澤 張春艷
[摘 要]本文從儒家思想中的“義利觀”出發,論述了孔子“重義輕利”、孟子“貴義賤利”的倫理道德思想,“重義輕利”,“先義后利”強調義重于利,但孔子所強調的是人們要通過勞動等正常手段謀利,致富。闡釋其在當今市場經濟中道德建設的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義;利;道德;市場經濟
在孔子的倫理道德論述中,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即行為適合于“禮”。“利”則指的是對人的衣、食、住、行有直接好處的利益。孔子首以義為價值準繩,而他本人很少談到利的問題,從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知道,有利還是無利不是他所強調的,而合不合義則是重要的。儒家學派另一個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義利觀”,而且在貴義賤利的程度上,著重論述孔子的義利觀。儒家的道德倫理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價值標準系統的基本準則,并對市場經濟的建設與發展起到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改革開放雖然給我國市場經濟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繁榮,同時也刺激了人們倫理觀的轉變。某些企業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將傳統美德拋到九霄云外去了。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從層層剝開的事實來看,令人震驚的是一些企業職業道德的淪喪。2008年9月12日至17日8時,各地報告臨床診斷患兒一共有6 244例。這說明嬰幼兒奶粉中出現三聚氰胺這種有毒化學物質不是一兩天的事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往蛋白粉或飼料中加入三聚氰胺,成了行業“潛規則”。在“潛規則”的縱容下,不法分子為了節約成本,擴大銷售,竟然拿嬰幼兒的安全健康作賭注,鋌而走險。4年前的阜陽“大頭娃娃”事件,使人們對不知名的劣質奶粉有了警惕,本次奶粉事件則使消費者對眾多知名品牌奶粉產生了質疑,使奶粉行業面臨史無前例的危機。“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受“問題奶粉”影響,消費者對奶粉質量安全的信任度驟降,不僅奶制品企業產品銷量大幅滑坡,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廣大奶農也因企業減少原奶收購面臨損失。沉痛的教訓告誡企業家們:在追逐利潤的同時,必須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以犧牲道德和消費者利益換取利潤,最終必然付出沉重的代價。所以筆者特別呼吁,現代企業,特別各個行業的企業主,太需要讀讀有關我國傳統儒家文化的著作了。本文就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義利觀”倫理道德蘊涵作如下闡釋:
一、孔子“重義輕利”
孔子主要用“義利”來提醒人們對待物質生活的不同態度。首先,從道德觀上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說的是君子以堅持道義為行為準繩,小人以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在經濟關系上,“義”在物質利益關系層面是最高的行為準則,有道德的人要遵守,做到在物質利益面前不貪不義之財。因此,孔子提出的“重義輕利”,“先義后利”強調義重于利。其次,孔子不反對人的私利和私欲。他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倫語·泰伯》)。孔子認為:當“邦有道”的時候貧窮,只能說明他沒有生存的本領;“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說明孔子不反對通過個人的努力而發財致富。由此我們看出,孔子支持人們用正當利益追求物質財富,這是合乎“道”,合乎“義”的。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是說違背道德而獲得的不義之財是不可取的。可見,孔子不是一概的反對追求個人利益,只是反對那些見利忘義的不義之舉。
二、孟子“貴義賤利”
重義而貶利也是孟子的基本觀點。在孔子那里,“義”作為道德的最高準繩,它本身并不是與利絕對對立的。但在孟子思想中,強以發現他所強調的義與利是互相茅盾的,否認二者的相容性。“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指的是要想富裕不能講仁義,否則就能發財。孟子還提出,人的口腹有“饑渴之害”,靠義就有解決的辦法。但他又認為,義可為人解除痛苦,而利卻不能。在作者看來,在人類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脫離義的利,也沒有脫離利的義。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三、孔、孟“義利觀”的現代闡述
從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倡導的義利觀,對今天的啟示可以看到以下兩點:一是有助于文明經商,培養良好的商業道德。二是有助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以及社會利益的關系。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以義取利,而不是見利忘義,社會生活和經濟領域中的不道德行為將大為減少。
我們知道,日本的企業家深受儒家謀義講利的義利觀的影響,并把謀義講利用于自己的經營中去。在他們看來,求利是正當的,但求利太追求于財利的話,最終吃虧的還是企業主自己,由于消費者識別到了企業主的不良用心。長期以來,很多人以為儒家的倫理觀是重義輕利的,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的不適用的。然而,日本的很多企業主們卻以其獨道眼光理解中國儒家思想的義利觀,把與道德有關的義和企業經濟的“利”緊密地相容起來并且從中找到了經濟利益和道德的結合點。企業家吉田忠雄提出了一個“利潤三分法”。他一貫主張辦企業必須多賺錢但利潤不可獨吞。為此他將利潤分為3部分,1/3是質量較好的產品以低廉的價格交給消費者,1/3交給銷售本公司產品的經銷商及代理商,1/3用在自己的工廠。吉田忠雄稱自己的做法為“善的循環”,認為自己播撒善的種子,與人為善,則善還會循環自己。善如此循環往復,自己與別人都會受益。要想使自己繁榮,就要為別人利益著想,這可以說是對謀義講利的義利觀的生動說明。
依芧于軾來看,我們瞄準了市場經濟作為經濟改革的目標,就必須肯定追求自利是正當行為;如果我們繼續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作為信條,等于抽掉了市場經濟的發動機,市場將無法運轉。
經歷歷史的滄桑,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儒家的“義利觀”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重義輕利”及“貴義賤利”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但其中的精華,對現代市場經濟中道德建設具有現實意義。因此,今天我們要看到,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同時精神文明又反作用于物質文明。而當今我國市場經濟正快速向前推進,已經出現了許多違法求利的事,更多的是不道德的商業行為,如果不重視道德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后果將是十分嚴重的。肅清蔑視道德作用的謬論,重視道德教育,此其時矣!
參考文獻:
[1]韓秀麗,李靜,陳雪英. 四書五經與現代文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2]茅于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M].廣州:濟南大學出版社,2006.□
(編輯/永安)